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09-2015年中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处理得到8778条观测数据;采用理论分析、描述性统计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微观企业角度,对我国政府配置财政补贴资金与被补贴企业是否属于政策支持(战略新兴)行业的关系、企业获得补贴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最终补贴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在补贴倾向方面,相比于一般企业,属于战略新兴行业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2)在影响因素方面,政府对战略新兴行业提供补贴,更青睐于补贴给成长性好、研发投入高的上市公司。按企业性质划分后发现,战略新兴行业中成长性好、研发投入高的民营上市公司能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相比而言,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补贴时并不太看重公司的成长性。(3)在补贴效率方面,战略新兴企业获得财政补贴越多,其下一年度的资产利润率和Tobin’s Q就越高,而企业雇员水平和纳税总额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财政补贴对战略新兴企业经济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对社会绩效没有帮助。按企业性质划分后发现,国有战略新兴企业获得补贴越多,其经济绩效越高,但民营战略新兴企业获得财政补贴对其经济绩效没有帮助。进一步本文按地区市场化水平把样本分为低市场化组和高市场化组,研究发现,只有在高市场化组样本中,财政补贴对属于战略新兴行业的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本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低市场化地区的公司和高市场化地区的民营上市公司频繁高额的寻租成本,使得财政补贴对公司经济绩效的积极影响被寻租成本抵消掉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选择了从产业政策角度这个新颖的研究视角来考察上市公司财政补贴的资源配置以及补贴效率。使本文区别和补充了已有研究成果,体现出了本文的创新性。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如何完善上市公司财政补贴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不足主要在于没有深入分析企业性质对补贴效率的影响的根本原因和作用机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