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等都与新生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利用各种技术对肿瘤的新生血管进行显示,将有助于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了解,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果。传统的通过切片进行的微血管计数由于具有创伤、复杂且不能显示血管的功能情况等缺点限制了它在临床的应用。影像学技术,特别是功能磁共振可以对肿瘤新生血管的解剖及功能情况进行简便、有效地评价,这不仅为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还可以帮助进行病例的筛选、评估疗效和判断预后等。MR功能技术可反映肿瘤的血流灌注、微循环结构、水分子的运动情况以及肿瘤代谢物的变化等,随着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生物学治疗的发展,MR技术在这一方面也显示出良好临床应用前景。肝细胞癌血供丰富,但血管生成的异质性导致MR表现不尽相同,对其血管生成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影响MR表现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本研究利用多种功能MR技术对肝细胞癌的血管生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对照,旨在探讨HCC新生血管的解剖和功能特点,以及MR功能成像评价血管生成的价值,并在分子水平上对HCC的MR表现进行解释。 材料和方法 对2005年1月至11月期间的临床拟诊的肝癌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病例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36~72岁,平均54.80岁。所有病例手术前分别行动态增强、扩散成像(DWI)、磁敏感成像(SWD和31P-MRS扫描。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动态增强曲线类型、最大上升斜率(MSI)、信号增强率(SER)、正性增强积分(PEI)、最大下降斜率(MSD)和峰值等;DWI观察低(100s/mm2、200s/mm2和300s/mm2)、中(400s/mm2、600s/mm2)、高b值(800s/mm2、1000s/mm2和1200s/mm2)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并根据高、低b值差计算灌注表观扩散系数(ADCperf)和灌注指数化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