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肾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中80%90%系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1-2]。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LRN)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已成为治疗RCC的主流术式[3-4]。LRN和LPN手术的首要步骤均为肾动脉的识别和有效控制。国内外对于后腹腔入路LRN术中肾动脉定位的研究较多[5-9],但关于腹腔入路腹腔镜肾肿瘤手术中肾动脉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较少,相关应用解剖学数据匮乏。目的1.探讨腹腔入路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性切除和肾部分切除术中肾动脉准确定位的解剖学基础和操作技巧,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2.通过研究肾动脉、肾静脉、生殖静脉、腰静脉等肾门结构的基础解剖和变异,探讨肾蒂大血管的毗邻关系及其规律性,以指导临床。方法收集开封市中心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的腹腔入路腹腔镜肾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应用“两体一面技术”进行肾动脉的定位和解剖,接着完成手术过程。所有手术均全程录像,术后重复观看录像,记录肾动脉、肾静脉、生殖静脉和腰静脉等肾蒂血管的解剖学数据,描述其变异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37例腹腔入路LRN和LPN手术中的146例单纯运用“两体一面技术”定位肾动脉;21例在运用“两体一面技术”的基础上,发现肾动脉位于肾静脉后上方或上方,需辅用经肾静脉上缘的“开窗技术”完成肾动脉定位;另70例手术中发现肾动脉、肾静脉或其属支血管等存在类型不一的变异,在妥善处理肾蒂结构内变异血管的同时,可运用“两体一面技术”或辅以“开窗技术”完成肾动脉定位过程。1.肾动脉:185例为单支肾动脉,52例为多支;左肾动脉主干直径5.9±1.0 mm,右侧为5.5±1.1 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0.006)。36例右肾、16例左肾发现副肾动脉,两侧副肾动脉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p=0.006)。2.肾静脉:209例为单支肾静脉,28例为多支。左肾静脉主干直径11.5±1.9 mm,右侧为10.8±1.7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p=0.011)。26例右肾、2例左肾发现副肾静脉,两侧副肾静脉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9,p=0.001)。3.肾动脉、肾静脉的相对位置:单支(167例)肾动脉位于肾静脉上方和后上方者分别为10和39例(29.4%,49/167);肾动脉位于肾静脉正后、后下和下方者分别为79、32和7例(70.6%,118/167)。4.生殖静脉:113例左肾手术中的108例检出生殖静脉,血管直径2.5±0.8mm,其中105例为单支、3例双支。124例右肾手术的121例检出生殖静脉,血管直径2.4±0.8mm,114例为单支、7例双支,其中109例汇入下腔静脉前外侧壁(距离肾静脉根部下缘11.8±8.3 mm),10例汇入肾静脉下壁(距离下腔静脉外缘4.1±1.5 mm),2例汇入肾静脉上壁。5.腰静脉:113例左肾手术中的82例检出腰静脉,血管直径2.5±1.5 mm,56例为单支、26例为24支,其中45例可见典型腰静脉三角窗。结论1.肾动脉、肾静脉多为单支,但肾动、静脉的相对位置有一定变异度;“两体一面技术”可作为经腹腔入路LPN和LRN手术中肾动脉定位的基本操作方法,当肾动脉位置偏高时可辅用“开窗”技术;副肾动、静脉的发生以右侧多见。2.双侧生殖静脉的走行和终止点均比较恒定,可作为腹腔入路腹腔镜肾肿瘤手术中的解剖标志。“腰静脉三角窗”可作为左肾肿瘤手术中肾动脉定位的辅助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