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的关系形态,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它有利于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自我概念,学习良好的社会规范以及社会交往技能。鉴于教师作为帮助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重要人,其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到冲突正向功能的发挥,以及目前部分教师介入冲突的行为相对的偏激,为了让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提高教师处理幼儿同伴冲突的能力,给幼儿提供身心健康发展的和谐环境,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者对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中介入的现状进行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教育建议。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广西桂林市临桂区的一所城镇幼儿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研究者选取了中班的全体幼儿和教师(因生活老师不带班,故不包括在内)作为调研的对象。该园共有10个班,其中中班有3个,共89名幼儿。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为观察法,研究者对这3个中班分别进行了大约2周的观察,每天从早上8:00至12:00,下午2:30至5:30进行观察,持续时间大约为1.5个月。观察的起始时间为2018年9月11日至2018年10月26日,在这段时间内一共收集到“幼儿同伴冲突-教师介入”的案例共103例;其次是访谈法,访谈对象主要是三个中班的专任教师,共6人。本研究从教师的角度研究幼儿同伴冲突,主要是从教师介入的观念以及介入的具体行为两大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以及对教师在冲突中介入的时机、主动性、情绪、方式以及效果等五个维度的观察来收集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中介入的基本状况,从而对教师介入的观念以及教师介入的行为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积极的方面表现在:(1)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幼儿同伴冲突;(2)教师介入的主动性偏向于主动介入,对幼儿冲突较为关心。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教师的指导思想与实际行动不相一致;(2)教师介入的时机不恰当,介入得过早或过晚;(3)教师介入的态度偏于负向,且受自身主观因素影响大;(4)教师介入方式偏向权威仲裁,缺乏培养幼儿独立解决冲突能力的实际行动;(5)教师介入效果偏向消极和中性,对幼儿身心发展关注不够。根据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从教师、家长、幼儿以及幼儿园四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出现的根源。首先是教师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原因:(1)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不正确;(2)教师的职业素养不高,具体表现为教师受自身情绪影响大且工作态度被动;(3)教师对家长及幼儿的偏见;(4)教师受同事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家长方面,影响教师介入冲突的原因有:(1)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2)家长对教师的不信任。幼儿方面主要是因为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已形成的师幼关系。幼儿园方面主要是:(1)管理者对教师介入“行为”的不重视;幼儿园活动安排对教师时间的束缚。以上便是影响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因素。为提高在冲突中教师介入的效果,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建议:一、研究者认为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幼儿同伴冲突观;二、做到尊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友爱的师幼关系;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时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冲突的能力;四、教师要善用引导教育,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和谐环境;五、教师还需要多钻研理论,学习合理解决幼儿冲突的方法;六、要加强反思,提高处理幼儿同伴冲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