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我们的文化传统正在流失,众多民间艺术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衰落迹象,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国际间达成共识,我国政府也开始通过增加公共投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并有所成效。但是,就整体而言保护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作为一切保护工作的前提,加强对民间艺术的调查、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晋东南地区的说唱音乐,种类繁多,在国内影响较大,也极具代表性。对其进行现状调查,意义重大。1979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各有关协会(音协、民协、曲协)发起,按行政区划立卷,陆续开展了的分地区分艺术门类的《中国民间艺术集成》编撰工作,每省(区、市)各十卷,共计300卷(港、澳、台湾卷暂缺)。——这300卷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万里长城”,迄今为止已有20余年。本文将作为《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晋东南曲艺音乐”)20年来的第一次展延,通过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制定保护政策,推动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个案,为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本文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以下简称《集成》)为线索和参照,对晋东南地区的说唱音乐现存状况进行了近一年的田野调查,可以作为《集成》(晋东南地区)的延续、补充和深入说明。本文通过文献比较,重新梳理了晋东南说唱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提出晋东南三类说唱音乐有着两种不同发展历史,即“鼓书类、弦书类依托民俗、三皇会、曲艺队的发展”和“道情类最近一百年以娱乐为主的发展”:较为客观而全面地展现出晋东南地区说唱音乐的现存状况,为探究(晋东南)民间(说唱)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综合运用民族音乐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方法论较为深入地分析出晋东南说唱音乐现状形成背后的诸多原因;同时,以功能性用乐的独特视角,提出晋东南说唱音乐(民间音乐)功能性的侧重不同会导致其不同的发展结果,即:1.鼓书类、弦书类曲种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下,内部没有适时调整而导致衰落;作为长子鼓书,之所以兴盛是由于其在民俗支撑下的自我革新。2.道情音乐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历史上以“娱乐功能”为主而缺失“礼俗”(功能性)用乐,加之外部环境改变,竞争激烈所致。同时,笔者结合近一年来对晋东南地区说唱音乐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民间音乐遗产”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指出: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应当从保护对象、保护态度、政府职能以及民间音乐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