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才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受其影响,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受到重视,体育课作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已成为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中最关注的话题。回顾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这段历史,探究其发展规律,对研究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建国以来六部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教学大纲作为我国体育大纲中心理健康教育演变与发展的研究对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1956);《中学体育教材》(1961);《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1987);《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199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通过研究六届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基本任务、选编原则、教材内容分配及评价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演变与发展,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教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的演变与发展受我国社会经济及心理教育发展背景的影响和制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2、体育课程标准将学生意志品质、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的培养融入体育教学基本任务之一,是对以往大纲的改进和完善,但还有待于积极心理学内容的补充。3、随着大纲的演变,选编原则中“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内容则越详细,对选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教材的指导性意义越强。4、课程标准将选用部分教材和课时数最大自主化并将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作为编写教材体系的依据之一。但以“基本教材”为主的大纲到“选用教材”为主的课程标准,转变性太大,很多落后地区教师无法适应,对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起到积极性影响。5、大纲评价体系经历了单一枯燥,应试教育的成绩考核制评价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