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是一种重要的铟材料,约占铟产品总量的60%以上,是一种高度简并的N型半导体,因其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而在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建筑工业、太阳能利用,宇航和军事、发光材料和器件领域、微波屏蔽和激光辐射防护等方面,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本课题是依托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多功能纳米复合氧化物导电浆料的制备与开发》(2002AA302606)而开展的研究工作,采用软化学法研制ITO粉体和湿法镀膜用浆料,以及ITO介孔组装体系。这一研究对于开发新型ITO纳米复合材料,以及开拓其新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软化学法中的前驱体热解法制备ITO粉体。首先考察了pH值与反应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关系,利用双滴加方式,获得合适的ITO前驱体;然后通过热重分析研究了ITO前驱体的热解过程,考察煅烧温度对ITO晶型结构的影响,选择合适温度,前驱体经煅烧分解,得到不同表面形状的ITO粉体。结果发现:当滴加5%氨水时,得到的ITO粉体为¢20nm~¢30nm的类球形,而当选择滴加25%氨水时,得到的ITO粉体为径长比约¢20nm~¢30nm x140nm~300nm的棒形。通过实验,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溶液[In3+]浓度为0.10M,掺锡比为9:1,加入分散剂为MC,反应溶液pH值为7~8,反应温度70℃,ITO前驱体锻烧温度为700℃,保温2h,获得ITO粉体晶粒粒径为21.6nm,单分散性,粒度均一,电阻率为1.92×10-3Ω·mm,导电性能较好,ITO粉体结晶完善,具有立方铁锰矿晶形结构。为了改善纳米ITO粉体的晶体结构,晶径分布及其分散性,重点研究了添加不同分散剂对纳米ITO粉体的影响。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PP和PG,有较好的分散性,但对ITO晶粒粒径都没有影响,PG对ITO结晶强度有增强作用;当加入高分子化合物的MC时,能减小ITO晶粒粒径。利用LaMer理论的成核和生长机理,分析了分散剂对纳米ITO粉体的作用。并通过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纳米ITO粉体的表面形状、晶体结构、晶粒粒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探讨了ITO的半导化和导电机理。用软化学法制备的纳米ITO粉体为制备ITO浆料作好了准备。以纳米ITO粉体为原料,采用球磨-超声空化分散法制备了无水乙醇相ITO浆料和水相ITO浆料,重点研究了在球磨分散时间和分散剂对浆料稳定性的影响。对无水乙醇相浆料进行沉降分析研究发现,在球磨分散时间24h,TC和BA分散剂最佳含量(γ)为5%,而PP分散剂γ值为5~10%之间时,分散效果最好。分散剂PP、TC和BA在γ值为5%时,球磨分散时间48h效果最佳,并借助超声空化作用,在15d内,能使浆料沉降高度与浆料总高度的比值(Ratio Sediment Height,RSH)维持在10%以内。在24h~96h球磨分散时间内,ITO浆料稳定性由强转弱的顺序为PP>BA>TC。对水相ITO浆料沉降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分散剂MC用量、ITO粉体用量和球磨分散时间的增加,ITO浆料稳定性增强。在MC的γ值为15%,球磨分散时间为48h时,借助超声空化,水相ITO浆料稳定性最好,此时在120d的RSH在1.8%以内。利用DLVO稳定理论和空间位阻稳定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分散剂PP对ITO浆料的分散机制为空间位阻稳定作用,TC和BA对ITO浆料的分散机制为静电稳定作用,MC对ITO浆料的分散机制为静电和空间位阻稳定作用。利用匀胶涂膜方法,将无水乙醇相ITO浆料在玻璃上涂膜,得到的ITO薄膜平整,方块电阻196Ω/□,可见光透射率≥87.8%,红外光反射率为70%左右。以浆料的制备为基础,在软化学法中的溶胶.凝胶法基础上,采用浸泡-加热分解法制备了IO/SiO2和ITO/SiO2纳米介孔组装体,发现后者比前者具有较强的光致发光性能,即在激发波长275nm,发射波长360nm处具有荧光增强效应,光谱峰值为504。而在软化学法中的溶胶-凝胶法基础上,采用混合凝胶-干燥法制备了SiO2气凝胶和ITO/SiO2气凝胶,发现后者也比前者具有较强的光致发光性能,即在激发波长220nm,发射波长398nm处,具有荧光增强效应,光谱峰值为1647,且PL谱发生了右偏移,偏移量为15nm。气凝胶ITO/SiO2较介孔组装体ITO/SiO2有更强的光致发光性能。论文中评述了ITO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和应用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了ITO纳米材料制备原理、分散稳定理论和半导化机理;用前驱体热解法制备了纳米ITO粉体,球磨.超声空化分散法制备了ITO浆料,用混合凝胶.干燥法和浸泡.热分解法制备了ITO/SiO2介孔复合材料,在制备工艺、形成机制、物理性能和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ITO隔热或发光材料,以及新型ITO功能性复合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