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是一个神秘但又历经苦难的民族,在长期的战争和迁徙中,多元一体的苗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服饰文化。“蒙嫩”小花苗作为苗族川滇黔方言区小花苗的一支,其服饰特色主要集中在花背纹样上,纹样色彩绚丽、主题繁多,是“蒙嫩”小花苗祖先迁徙与生活状态的内化,是其族群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蒙嫩”小花苗由常年居住高山,近几年逐渐搬至山脚各村寨,其花背纹样既保留传统纹样特征,又有顺应时代审美与情感诉求的创新。基于纹样的承继性与创新性,本文将“蒙嫩”小花苗花背纹样置于图像符号学视野下,分析花背结构与纹样工艺,以及分析纹样意义化的过程,总结花背纹样的图像符号功能,有利于“蒙嫩”小花苗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梳理图像符号学在纹样研究中的研究路径,即纹样形式与风格分析、传承与应用分析。运用图像符号学传承与应用中的“编码”,分析花背纹样的主题意义与形式语言;通过图像符号传承中受传者的“解码”与“再编码”,阐述花背纹样的传承与创新脉络。在收集和拍摄整理大量的“蒙嫩”小花苗花背纹样与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利用苗族方言区划分与服饰特点相结合的方法,对“蒙嫩”小花苗进行支系界定,并提出“蒙嫩”小花苗三个方部的辨别依据;在分析“蒙嫩”小花苗花背单拼无异型结构与花背纹样工艺的基础上,进行花背分类;在花背纹样的分析与整理中,将纹样按主题分类,可分为动植物类、自然风貌类、生活用具类、事件记载类等四大类,并对纹样寓意进行分析。将图像符号学理论与前述花背纹样的研究相结合,论述“蒙嫩”小花苗花背纹样的意义化过程。通过分析花背纹样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阐释纹样的构型模式、色彩、材料等系列“编码”。花背纹样的构型模式既是形式创造的过程,也是意义表达的过程,是从技术与艺术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而花背纹样的色彩符码具有象征性与社会性,主要从色彩搭配与色彩表达入手;材料符码是营造图像符号的特殊语言,花背纹样中蜡染布与黑羊毛线是区别与其他材料的,并具有指示性。通过探讨族群内受传者对花背纹样解读的差异化,分析花背纹样传承过程中的动态发展。“蒙嫩”小花苗花背纹样是该支系区别于其他支系的重要依据,并在苗族社会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花背纹样符码的解读,总结出纹样的记事功能,家族识别、家庭内部成员结构识别功能,宗教象征功能和审美功能。以上研究表明,以针线代笔墨勾勒的“蒙嫩”小花苗花背纹样,不仅作为艺术图案记录着祖先的生活环境和自然风貌,而且作为图像符号有效传递族群支系信息。纹样的图像构成形态是将支系内的家族信息、生活和自然风貌表达,通过一系列特定的结构性符码和支系内部协定,抽象地呈现在纹样的主题中,并通过受传者的传承与发展,传递“蒙嫩”小花苗族群文化。通过本文的研究,挖掘“蒙嫩”小花苗纹样内涵,对现有的研究理论加以丰满,补充完善基础研究,以期达到传承“蒙嫩”小花苗花背纹样和文化的目的,为后续小花苗聚居地民族特色产品的设计提供文化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