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廊道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引起的景观破碎化通常会影响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能量流,甚至阻断遗传基因的空间流动,继而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维系。目前,除了在景观格局或土地利用变化中关注较多以外,而对它带来的生态影响效应的研究依然不足。量化表达不同交通流量及特征的人工廊道网络并建立与景观破碎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及评定人工廊道生态效应的重要前提。 本文根据1997年与2013年2个时期的遥感卫星影像结合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利用ArcGIS软件建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人工廊道的数据库。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SPROADI指数,把人工廊道密度基于典型时间断面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合可视化技术,分析在多核心协同作用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工廊道结构特征及演进规律。同时揭示保护区人工廊道的生态影响效应,并进一步研究人工廊道特征与景观破碎化之间的关系。衡量不同交通流量、邻近影响、破碎度驱动力大小的差异进行分析说明。 结果表明:15年来自然保护区人工廊道密度核增长了一倍,并有不断发展出更多新的人工廊道密度核心的趋势,反映出人工廊道的建设发展与自然保护区景点范围的扩展有着高度一致性。密度核的方位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规划的游览重点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说明自然保护区中管理机构能对游客的聚集产生较大的影响。总体人工廊道密度上升了1.96倍。但从各方位和各沟区域发展阶段的增长并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例如丹祖沟、普吉龙里沟、藏里马龙沟等非游览区域,15年来人工廊道密度均小于0.001km/km2。1997年的树正沟与日则沟的人工廊道密度分布为0.309km/km2和0.167km/km2,差异达到了1.83倍。而2013分别为0.569km/km2和0.412km/km2,差异为1.38倍。主要的三条沟交通发展趋于平衡。通过分析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度随人工廊道密度的变化特征以及人工廊道密度与景观破碎度的定量关系,均直观清晰的反映了人工廊道密度等级与景观破碎度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最后,在快速评价了景观破碎化情况之后,可以看出人工廊道影响最高的区域分别为五花海周围、诺日朗中心站和树正寨与树正瀑布的交叉处等。SPROADI与三个分指数之间都存在着空间匹配上的对应关系,通过计算对比发现,对应最高的是交通强度(r=0.714)其次为邻近影响(r=0.703)最低则为破碎度等级(r=0.655)。最后,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人工廊道的布局提出了5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