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是一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脆性增加,容易出现水疱、大疱,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并伴有甲的改变。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将DEB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DEB)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DEB),两型均由编码Ⅶ型胶原的COL7A1基因发生突变所致,Ⅶ型胶原在表皮和真皮间的粘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迄今共发现COL7A1基因突变320余个。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DEB-Pr)是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一种少见类型,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皮肤黏膜出现水疱、糜烂,瘙痒剧烈,成年后主要表现为大量的抓痕、痒疹样丘疹、结节等。DEB-Pr由COL7A1基因突变所致,目前报道本型COL7A1基因突变位点近30个,其中大部分为甘氨酸替代突变。目的对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两家系进行COL7A1基因突变分析,回顾国内报道的DEB家系的临床特点和所有病例的相关突变筛查,以期获得更多的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信息。方法提取2个痒疹样DEB家系中的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COL7A1基因的118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COL7A1基因突变检测。对1995年以来国内报道的DEB家系和所有病例的相关突变筛查进行检索,对其临床及突变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通过对痒疹样DEB两家系进行突变检测,检测到一个国外曾报道过的突变c. 6859G >A (p. G2287R)和一个国内外首次报道的突变c. 6860G >A (p. G2287E)。而这两个家系的18例健康者及无亲缘关系的100例正常对照均未发现同样的突变位点。总结了自1995年以来中国报道的20个DEB家系,发现本病发病年龄多在出生时~5岁间,皮损好发于胫前、前臂、背部。不同家系甚至同一家系中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差异。甘氨酸替代突变是大多数DEB的致病突变。结论本研究证实甘氨酸替代突变p. G2287R和p. G2287E是引起痒疹样DEB两家系临床症状的特征性突变,而不是正常多态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具有多种临床类型,不同类型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突变类型亦因表型而异。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DEB和COL7A1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今后开展基因治疗和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