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设定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和建设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自此,普法变得日益重要。学者们也越发关注这一领域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过去向大众传播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报纸,传单,小册子这类只包括语言这一单一模态的载体。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采用语言,图片,声音等多种模态综合运用的载体成为主流,如:广告,动漫等。因此,对此类新型普法语篇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其中的一种—公益广告。多模态语篇分析实际上是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扩展到其他非语言模态的一种分析方法。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资源具有意义潜势。多模态语篇分析则认为其它模态也如语言一样是符号资源也具有意义潜势。本文以16幅反家庭暴力的平面公益广告和4幅视频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和视觉语法理论讨论了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构建。基于Martinec的理论讨论了图文关系。最后基于视觉评价理论,讨论了评价意义的构建。分析结果表明:(1)在概念意义的构建中,反家庭暴力公益广告中的语言通常都很简洁。图片更突出展现了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刻画出更多的细节;在人际意义的构建中,公益广告中的语言大多数是直接要求受害女性勇敢地逃脱家庭暴力。极少数是向受众提供信息。图片中人物的眼神和图片拍摄的镜头远近,角度都经常被用来影响受众。另外,颜色和环境有时也用来影响受众的情感;最后,讨论了公益广告中出现的三种图文关系。(2)在构建评价意义时,反家庭暴力公益广告中女性的眼泪,脸上的伤痕,痛苦的表情和身体动作(蜷缩)都常用来表现她们的痛苦,以此激起受众对她们的同情。而男性凶狠的表情和他们对女性的残忍行为也常用来表现他们的愤怒,以此激发受众对施暴男性的谴责。通过这种方式,制作者成功激发了受众对家庭暴力的愤恨,进而呼吁他们共同反对家庭暴力。(3)受众的教育背景对他们对公益广告的理解有很重要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理解的越多,所花的时间也越少。另外,合理使用广告中人物的眼神,采用的镜头,角度能更好地达到普法的效果。本文主要基于功能语言学,视觉语法,图文关系理论和视觉评价理论对反家庭暴力公益广告这种多模态普法语篇进行分析,旨在深化大众对这种多模态语篇的理解以至在某种程度上对普法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