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身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历时最久,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是中国文学辉煌灿烂的奠基之作,它既是一部儒家典籍,又是一部中国古史文献,在中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诸多汉学家的重点研究范本。国内外众多饱学之士对诗经的翻译已历经百年之久,经典译作层出不穷,各有所长。现今,国内学术界对诗经英译的研究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主要集中在对诗经的概述性简介的研究,对译者的研究,从多种理论视角对译本的研究,以及对诗经英译过程的研究,也有一些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诗经英译的分析,但仅局限于对词汇及修辞手法的探讨。认知语言学有三种研究观念,分别为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本文从凸显观入手,结合意向图式理论以及凸显观下的焦点背景理论和侧面与基体这对概念来分析诗经的英译过程,意在证明在翻译的过程中,从凸显的角度分析原文,对于诗词英译具有指导性。本文以汪榕培教授的诗经英译本为例,分别分析焦点背景理论,意向图式理论以及侧面与基体概念在词,句子的组织结构,以及诗歌意境的传达和呈现几方面的应用。研究以一个视角为出发点,从多角度对诗经的译文进行分析,跳出单一对字词研究的局限,是本文的创新所在。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第一,汪榕培的《诗经》译本从几方面彰显凸显的?第二,译者以凸显观为出发点进行翻译相较于传统翻译理论在词汇以及句子翻译方面有何优势?第三,意象图式理论和凸显观下的其他理论是否能有效的指导汪榕培译本的英译?通过分析汪榕培译本,本文发现意象图式理论及凸显观下的焦点背景理论和侧面-基体这对概念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诗歌的分析有广泛的适用性。在词语层面上,译者能根据侧面与基体关系进行分析,基体即整个语境,此语境下词汇的唯一意义就是基于基体的侧面概念,即词义的凸显,这有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选取正确的词汇。与此同时,介词可以构建出意象图式,在读者头脑中形成意象,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用介词翻译出原诗中蕴含的意象图式,在诗词这种常采用情景交融写作手法的文学作品中,能传达整体诗歌篇章的意境。在句式层面上,焦点背景理论可以使译者根据信息的凸显安排句式的排列,译者可在翻译中采用一些对焦点进行强调的句式,从而使读者抓住主要信息。可见,以凸显观为指导,译者能进行有效的翻译,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