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申格效应是指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残余应变为1%-4%),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降低(特别是弹性极限几乎降低到零)的现象,该现象于1881年被德国人Johann Bauschinger发现,故被命名为Bauschinger Effect(简称BE)。本文利用Instron1342型液压伺服疲劳试验机对7A04铝合金的包申格效应进行测试,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其包申格效应的影响,并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7A04铝合金BE的产生机理。采用不同的参量对7A04铝合金包申格效应测试试验结果的表征表明:7A04铝合金经预变形后再反向变形的过程中存在包申格效应;拉伸时弹性回复量大约为0.30,压缩时弹性回复量大约为0.29,说明7A04铝合金拉伸与压缩时的弹性模量差别不大,没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各种试验条件下的运动硬化量和各向同性硬化量的比值RKI均大于1,说明7A04铝合金在循环塑性变形过程中运动硬化机制占优势,具有明显循环硬化特征。试验条件对7A04铝合金包申格效应影响的分析结果可知:应变历史和应变量对7A04铝合金包申格效应会产生影响。综合分析表明:预压缩变形条件下的包申格效应更加明显。预应变量从1%增加到4%的过程中,包申格效应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包申格效应变弱的拐点出现在预应变量为2%处;应变速率的升高导致包申格效应更明显。随着循环周次的递增,循环越趋于稳定,包申格效应也就越不明显,但不会消失;7A04铝合金在循环变形过程中流变应力增大表明其具有循环硬化的特性。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7A04铝合金在拉伸和压缩变形时的变形机制为位错滑移,对变形后的7A04铝合金进行内应力分析得出7A04铝合金存在较大的第Ⅲ类内应力和少量的第Ⅱ类内应力,金相组织观察未发现孪晶的产生。TEM观察结果表明拉伸变形时,在其晶体内部观察到了滑移带及位错缠结等结构,使得材料继续塑性变形能力降低,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预拉伸后反向压缩变形时,晶内位错重新分布导致可动位错增多,反向运动路径上的阻碍较少使得材料塑性变形能力上升,屈服强度下降,表现出包申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