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主要对牙鲆和鲫鱼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牙鲆的研究以山东省荣城、烟台和河北省北戴河三个人工养殖群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为研究对象,使用同工酶电泳和线粒体DNA D-Loop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两种分子遗传标记检测遗传多样性,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在鲫鱼的研究中,采用同工酶、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RAPD)和红细胞长径测量相结合研究了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pengzesis)、方正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和黑龙江普通鲫(Carassiusauratas)的遗传结构.1、牙鲆人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牙鲆是中国名贵的海水养殖品种,在北方沿海多有养殖,以山东、河北两省最盛,但由于近年来的过度捕捞导致野生资源税减,使人工养殖牙鲆面临着种质下降的危险. 该实验的目的在于摸清现有牙鲆人工种群的遗传结构,为优化育种和人工放流提供理论依据.2、鲫鱼的遗传结构研究.鲫鱼是中国的优良淡水养殖种类,在全国均有分布并形成了很多地理种群,近年来发现某些地理种存在雌核发育现象,使雌核发育鲫鱼种群成为研究热点.两性生殖种群是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100);雌核发育种群染色体数目在150-166之间,大部分学者把这些鲫鱼认为是三倍体(王茜,1999).为了进一步了解雌核发育鲫鱼群体的遗传结构,以期获得雌核发育机理的解释, 该文以普通鲫及雌核发育的彭泽鲫、方正银鲫与为研究对象,使用同工酶、RAPD和红细胞长径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三个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彭泽鲫、方正银鲫均为三倍体的雌核发育种群,黑龙江普通鲫为二倍体.18尾彭泽鲫的同工酶结果可将其划分为8种克隆,6种引物的RAPD图谱与同工酶的划分结果完全一致.15尾方正银鲫同样可分为三种克隆.说明雌核发育的彭泽鲫和方正银鲫在繁殖过程中子代的遗传物质完全来自母本,是母本的克隆.黑龙江普通鲫的9尾二倍体间没有相同的RAPD以及同工酶谱;RAPD结果中,个体间电泳带共有度BSI平均值为0.479±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