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29日16时20分14.6秒,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发生MS4.9地震,为梓潼地区有地震记录以来的最大地震,成都、德阳和南充等地区都有明显震感。研究区属于弱地震活动区,地震区及邻区均属于地震研究空白区,所以开展梓潼“7.29”MS4.9地震发震构造研究对研究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近远震波形反演方法求解了梓潼“7.29”MS4.9地震主震的震源机制解,o震源机制解参数:节面Ⅰ走向320°,倾角83°,滑动角175°;节面Ⅱ走向50°、倾角85°、滑动角5°;P轴方位角182°,仰角4°;T轴方位角274°,仰角5°;N轴方位角80°,仰角85°;与哈佛大学给出的震源机制解十分接近。采用双差定位法对梓潼“7.29”MS4.9地震的前、余震进行精定位,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特征表明地震的能量衰减较快,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主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主震震源机制解参数中的节面Ⅰ为梓潼“7.29”MS4.9地震的发震构造断裂面。主震震源机制解表明:震源区地震前后主压应力轴为近NS向,主张应力轴为近EW向,与川中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一致;发震构造产状走向NW,倾向NE,倾角较陡,发震断裂性质为右旋走滑断层。在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地质解译基础上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没有发现具有显著特征的地表断裂痕迹或断裂带,所以梓潼“7.29”MS4.9地震的发震构造为一条隐伏性断裂。 根据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倾角和精定位后的震源深度推算发震断裂从主震SW侧约2.58km处通过。在野外踏勘的基础上,布设了5条氡气测量剖面对发震断裂进行验证,5条剖面均出现了氡气异常。氡气异常曲线特征表明发震断裂倾向NE,各剖面处断裂带的宽度约为:130m、175m、220m、55m、120m,5条剖面控制的发震断裂长约16.8km。采用地质雷达对发震断裂进一步验证表明发震断裂呈NW-SE向展布,倾向NE,与氡气测量结果十分吻合。地质雷达测量上断点埋深均较浅,其切割地层时代为全新世,表明发震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