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列车停靠区间隧道时火灾烟气蔓延规律及排烟效果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交通系统由于其基本上不占用地面空间、乘客运载量大、运行速度快且节能环保等优点而成为各个城市优先发展的公共交通系统。然而,在地铁交通系统中,火灾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就地铁列车发生火灾停靠在地铁区间隧道内时,地铁区间隧道内的火灾烟气在受到地铁列车的影响下而呈现出来的输运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隧道顶棚下烟气温度的分布规律、烟气逆流长度、火源下游空间的热环境等,并初步探讨了地铁列车对其影响规律。此外,论文还对几种常见的隧道通风排烟模式的效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比分析,探寻其应用于地铁区间隧道进行通风排烟的可行性。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通过研究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当地铁列车发生火灾停靠在区间隧道内时会对纵向通风条件下的顶棚热烟气温度产生重要影响。地铁列车的存在使得顶棚温度不再以火源为中心上下游对称分布,而且火源上游的顶棚烟气温度衰减到室温的速率要比下游迅速,说明地铁列车可以有效阻挡热量向隧道上游的传递,可以抑制火势向上游的蔓延。对火源下游顶棚下热烟气的温度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分析发现,其沿隧道纵向的分布呈现一种指数式衰减规律,而且衰减指数随着纵向通风速率的增大而增大,此时地铁列车的长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相对比较小。2.对于火源下游隧道空间内的热环境而言,地铁列车的存在使得纵向通风与火羽流的相互掺混作用得到加强,而且该相互掺混的强度随着纵向通风速率的增大而得到增强,造成火源下游隧道空间内烟气浓度增大,2 m高度处的能见距离迅速下降。在相同的纵向通风速率条件下,地铁列车的存在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升高了下游空间的温度,而有毒气体CO的浓度由于大量通风的稀释作用而呈现出比没有地铁列车存在时更低的浓度。3.通过小尺寸的地铁区间隧道模型实验装置研究了地铁列车的长度因素对热烟气向上游逆流蔓延长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地铁列车的长度对热烟气逆流过程的抑制作用跟热烟气能否逆流超越地铁列车具有重要的关系。在热烟气逆流长度大于地铁列车长度时,热烟气逆流长度会随着列车长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小,此时抑制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当热烟气逆流长度小于地铁列车长度时,热烟气逆流长度基本上不会随着列车长度的变化而变化,此时抑制作用比较弱。通过数据拟合分析可知,当地铁区间隧道中含有地铁列车时,热烟气的无量纲烟气逆流长度可由下列公式表示:4.通过对比分析六种不同通风排烟策略的数值模拟效果之后可知,由于实质上没有将火灾热烟气排出隧道之外而是吹向了火源下游的隧道空间,这会对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单纯纵向通风的效果是最差的。全横向排烟、半横向排烟,特定多点式排烟以及纵向通风和多点式排烟相结合的方式等在顶棚上方开启多个排烟窗口的排烟形式,其对烟气蔓延的控制效果都非常好。对于纵向通风和单点式排烟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其排烟窗口开启数量偏少,对烟气控制效果不如上述几种方式,但是仍比相同纵向通风风速的单纯纵向通风排烟的效果要好一些。5.在不同的排烟方式中,地铁列车的作用基本上相同,都是通过堵塞作用来减小隧道内有效通风面积来增大隧道堵塞区域内纵向风流的速率,但是对于排烟效果和控制烟气蔓延却有着不相同的作用,在单纯的纵向通风排烟和纵向通风与单点式排烟相结合的方式中,地铁列车不利于烟气的控制,而在全横向、半横向和特定多点式排烟中有利于热烟气的控制,在纵向通风和多点式排烟相结合的方式中,地铁列车的作用还跟排烟窗口的开启位置相关。固移结合排烟的布置方式下,在固定设施将火源下游温度大幅度降低的基础上,移动风机的添加进一步的对火源下游产生了降温作用。在增大移动风机风量的基础上,不同移动风机倾角间的排烟效果差异逐渐显现,排烟效果也渐趋理想。在应用移动风机串联排烟的布置方式时,相比于增加同规格的移动风机的数量,提高移动风机通风量对隧道内温度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
其他文献
多普勒反射计是一种具有高时间、波数分辨率的无损局域湍流诊断,能提供局域等离子体的极向旋转、湍流密度涨落谱与垂直速度涨落谱。本论文主要工作是在东方超环(EAST)-G窗口设计、搭建、调试、测试了一套包含前端光路、微波电子学系统、控制与采集系统的完整W波段(75-110GHz)5道多普勒反射计系统,并进行系统维护、实验数据处理以及物理分析。此外,利用己有的8道V波段(50-75GHz)微波多普勒系统在
高约束模式(H模)放电是目前托卡马克装置中的一个典型运行方案,也被认为是未来托卡马克装置最具应用前景的运行模式。台基是H模放电的一个显著特征,台基高度影响等离子体总储能和托卡马克约束性能。因此,准确预测台基结构对于评估和优化当前和未来托卡马克的性能至关重要。基于剥离-气球模(Peeling-Ballooning mode,PBM)和动理学气球模(Kinetic Ballooning mode,KB
聚变堆包层结构材料主要的候选材料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Reduced activation ferritic/martensitic,RAFM)钢具有较高的氢同位素渗透率和溶解度。为保证聚变堆的安全稳定运行,在由RAFM钢构成的包层复杂结构表面上制备均匀的具有优异阻氢能力及热机械稳定性的抗辐照阻氚层成为目前迫切的研究需求。针对该需求,本文首先对基体材料RAFM钢的氢同位素渗透行为进行了研究,为后续
EAST实验期间,离子回旋共振加热的微波天线每条电流带耦合阻抗的变化范围为1-5Ω,而离子回旋波加热系统中所用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和发射机的输入阻抗都为50Ω,通过传输线将发射机的输出功率直接加载在天线的电流带上,势必会导致系统的反射功率极大。在EAST离子回旋波加热系统中,原有的匹配装置为三支节液态调配器,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三支节液态调配器距离天线较远。在EAST实验期间,天线阻抗的变化,使二者之间的
径向电场对磁约束等离子体的约束和输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固有的复杂和多样性迄今还未能被充分的认识。如在低约束模向高约束模转换的过程以及内部输运垒的稳定维持中,径向电场以及带来的输运和约束问题仍不太明确。本论文依托于EAST超导托卡马克,利用高时空分辨的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以L-H转换和内部输运垒作为出发点,对EAST上的径向电场对输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本论文首先介绍了 EAST
归功于微制造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微型机电系统(MEMS)如各类便携式通讯设备和小型传感器等的快速原型设计和批量制造得以实现。当前,通常以各类化学电池为MEMS系统提供动力,但由于其体积能量密度较低,导致其在小型化方面存在较大的瓶颈。而相较于各类化学电池,碳氢燃料的能量密度要高十几甚至几十倍。因此,以碳氢燃料的微小尺度燃烧为MEMS供能从理论上将具有高能量比和可快速充能等显著优势。作为一个有
三维(3D)有机-无机钙钛矿由于其显著的光电性质已经成为最有前途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但是三维钙钛矿在电池工作环境中较差的稳定性成为其未来商业化最主要的障碍。在最近的报道中,二维(2D)Ruddlesden-Popper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已显示出比三维PSCs更好的稳定性,但相比于三维PSCs其效率较差,这种相对较差的效率归因于二维体系中有机阳离子层对平面外电荷传输的抑制。本论文通过热铸
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优化新型能源转换装置(如锌-空气电池)的关键之一是设计并制备出高效且价格低廉的电催化剂。虽然贵金属催化剂铂(Pt)、钌(Ru)和铱(Ir)已经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但是其昂贵的价格、匮乏的储量和较差的稳定性严重制约了锌-空气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所以,研制价格低、高效稳定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于锌-空气电池的发展及商业化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据文献报道,CoSe2具有良好
环境污染与石化能源短缺使人类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为了突破这一窘境,亟需开发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储能体系,以满足诸如电动汽车和移动电子产业的需求。在众多解决方案中,锂空气电池因具有超高理论能量密度(不计氧气可高达11430 Wh/kg)、环境友好性(无污染,反应物只有氧气)等优点,成为目前各类化学储能体系中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然而,其广泛应用已经被放电产物分解较差、循环稳定性不佳和电池寿命不足等因素
Ga2O3薄膜晶体由于高温生长引进了大量缺陷导致其紫外探测器件的响应度不高,而一维纳米材料具有的比表面积大、散射作用强以及纳米材料本身存在的内建电场等优势,可以有利于提高紫外探测器件的光电流、响应度等参量,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从报道结果来看,Ga2O3纳米材料主要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获得,该方法一般要求生长温度较高,从而限制了应用;溶液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但重复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