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施肥对柚木无性系生长及枝条发育的影响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77287728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柚木(Tectona grandis L.f.),马鞭草科柚木属落叶半落叶性大乔木,是世界名贵的用材树种,具有生长迅速、经久耐用、材质优良等优点。由于造林初植密度普遍偏高、不施肥或施肥不当等问题,造成柚木经营周期长和经济效益慢,严重阻碍了柚木人工林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罗甸县凤亭乡密度和施肥试验中7年生的柚木优势木或平均木为对象,对柚木无性系生长、形质性状和枝条发育进行调查,实测样株枝条基径、弦长、分枝角、方位角等指标,分析不同密度及配置方式和不同施肥措施下柚木无性系的枝条发育特点,并综合柚木生长、形质性状,以期揭示柚木无节材形成特征,为森林经营者提供合理的经营决策。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密度与配置方式对柚木无性系生长及干形的研究,结果表明:密度、配置方式以及密度与配置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每公顷蓄积量和冠幅均呈现极显著的差异。密度、配置方式以及密度与配置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形质无显著影响。结合生长指标和形质指标,密度C(1000株·hm-2)柚木无性系生长最好,密度B(1111株·hm-2)次之,密度A(1250株·hm-2)最差。不同配置方式柚木无性系生长及形质影响从好到坏依次是配置2(窄株窄行型)、3(窄株宽行型)和1(均匀密度型)。结合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林木蓄积、活枝下高和冠幅数据,柚木无性系生长较好和较差的密度配置分别为C2和B1。(2)通过对不同密度与配置方式对柚木无性系枝条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柚木总枝条、活枝枝条和死枝枝条平均基径随造林密度减小而呈现出增大的趋势,但趋势不显著。均匀配置和非均匀配置对活枝条平均基径差异显著,但对总枝条和死枝条平均基径变化并不显著。总枝条、活枝条和死枝条平均弦长较大的密度配置C2,最小的为B1。总枝条、活枝条和死枝条的平均弦长均随密度的减小而呈显著增加趋势,不同配置方式总枝条、活枝条平均弦长从大到小均依次是非均匀配置2(窄株窄行型)、非均匀配置3(窄株宽行型)和均匀配置1(均匀密度型),对于死枝条平均弦长,3种配置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对柚木总枝条、活枝条数量均无显著影响,密度处理B和C的死枝数量差异显著。配置方式对于柚木总枝条的数量、活枝数量和死枝数量均无明显影响。9种密度配置中,密度配置B2的总枝条数量最多,B1的最少,两者之间差异显著。不同密度配置对柚木活枝条数量均无显著影响。死枝数量较高的密度配置依次为A2、C1、C3,死枝数量最少为密度配置B1。柚木无性系8m以下总枝条、活枝和死枝平均分枝角度随密度的减小而变小,且趋势明显。总枝条、活枝和死枝平均分枝角度分别为62.5°~63.5°,60.3°~61.4°和54.2°~55.3°。柚木无性系8m以下总枝条、活枝和死枝平均分枝角度随配置方式不同差异显著,表现为均为配置1的平均分枝角度大于非均匀配置2小于非均匀配置3,且差异显著。不同配置方式下死枝的平均分枝角度从小到大依次是配置1、配置2和配置3,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不同密度、不同配置和不同密度配置条件下总枝条和活枝的分枝角变化具有一致性,这是由于调查得到的死枝数量较少,使得活枝条平均分枝角度能很大程度代表柚木无性系总枝条平均分枝角度。(3)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对柚木无性系生长及干形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柚木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活枝下高、冠幅和干形评分差异显著。根据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冠幅尽可能大和活枝下高、干形评分尽可能高为原则,选出生长及形质表现较好的施肥处理2、3、4、5和生长及形质表现较差的施肥处理10。(4)通过不同施肥处理对柚木无性系枝条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柚木无性系死枝平均基径无显著影响。施肥处理9总枝条平均基径最大,达25.19mm,施肥处理6活枝条平均基径最大,达27.69mm,总枝条和活枝条平均基径最小的施肥处理是10,平均基径为19.78mm和21.61mm。总枝条、活枝条和死枝条平均弦长最小的施肥处理分别是处理10,对应的弦长分别为1.33m、1.41m和0.96m。总枝条平均弦长较大的施肥处理有1、5、6和9,活枝条平均弦长较大的施肥处理是6,其弦长为2.05m。不同施肥处理对柚木无性系死枝条数量无显著影响,不同施肥处理柚木无性系总枝条数量为30个左右,活枝条数量为22个左右,死枝条数量为8个左右。不同施肥处理柚木无性系总枝条、活枝条和死枝条平均分枝角度分别为57.38°~62.8°,55.16°~59.80°和62.38°~70.78°。不同施肥处理的柚木无性系死枝的平均分枝角度均大于活枝平均分枝角度。水平方向上,枝条基径、弦长和分枝角在方位区间0~90°达到最大或较大值。除施肥处理3、8和10外,其它处理的枝条基径均随着方位角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除施肥处理2和8,其它处理的枝条弦长均随着方位角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区间181~270°达到最小值,即西南方向;分枝角随施肥处理的变化比较复杂,除处理4,其他处理的分枝角在方位区间181~270°或271~360°最小,这主要与光照条件有关,光照条件较好的方位区间(0~90°和91~180°),光照较差的方位区间(181~270°和271~360°)。垂直方向上,不同施肥处理的枝条基径和弦长随着垂直高度的升高而变化比较复杂,且枝条基径和弦长随着垂直高度变化规律一致。施肥处理2、3、5、9和10垂直方向上枝条基径和弦长均无显著差异,其它处理在垂直方向上枝条基径和弦长变化差异达显著水平。施肥处理5和9枝条分枝角随着柚木无性系垂直高度的升高无显著差异,其它处理差异显著。除施肥处理8,其它处理枝条分枝角在0~2m或2.01~4m内达到最大值,分枝角在61.04~72.45°之间;除施肥处理4,其它处理分枝角在4.01~6m或6.01~8m之间降为最小值,分枝角在55.26~65.10°之间。综述所述,可以选择低密度非均匀配置C2组合,柚木无性系生长较好,但枝条基径、弦长和枝条数量较大,易形成节疤,可以结合修枝技术,对柚木人工林及时进行修枝处理。在修枝工作中,选择优势木进行修枝,可以控制修枝成本,有利于无节大径级的形成。或者选择中密度均匀配置方式B1,柚木无性系生长中等,枝条基径、弦长和枝条数量都比较小,再通过合理施肥,改善柚木生长状况。这样既有利于培育大径材,又有利于无节材的形成。
其他文献
木材来源于木本植物侧生分生组织(形成层)所分化的次生维管组织,因此分生组织的分化过程(木材形成)过程的分子调控一直是研究热点。从最初的利用拟南芥突变体、百日草叶肉细胞体外管状分子的分化到利用重力诱导下植物产生的应力木,都促进对分生组织维持、分化和木质部发育过程的了解。重力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生理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发挥着重大作用,重力条件改变会诱导植物发生一系列生长与定向的变化。大部分双子
植物受到干旱、高盐等逆境胁迫后,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响应使植物能够维持正常生长。在此过程中信号转导因子、转录因子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接收信号并传递给下游转录因子来调控基因表达。组氨酸激酶属于蛋白激酶家族,是植物双组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与细胞分裂素结合,对植物生长发育进行调节,如植物细胞分化、叶片衰老调控及根系伸长等。研究表明,组氨酸激酶能够在植物抵御干旱、高盐等非生物胁迫中也发挥重
竹类植物茎秆节间细胞均呈纵向排列,细胞壁纹孔是细胞间承担物质横向运输和扩散的重要结构。本文以竹材的重要输导组织导管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导管、导管壁纹孔和穿孔,对细胞间物质运输及扩散的深入诠释、竹类植物间亲缘关系的联系及竹种间的微观特征识别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竹材导管细胞及其壁上纹孔的相关研究较少,仅有毛竹导管细胞壁上的纹孔基本特征做了较系统、较全面的研究工作。但是竹类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
重组竹长效防霉对于竹资源高效长久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加工成型过程中高温处理常常会使防霉剂热分解失效,在户外使用过程中受雨水、日晒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防霉剂也容易发生流失和紫外降解,大大缩短了防霉重组竹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防止防霉剂分解失效或流失,实现重组竹高效、长效防霉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本研究利用负载防霉剂的埃洛石改性酚醛树脂,制备具有防霉性能的重组竹,解决了重组竹热压成型过程中防霉剂热
城市河岸林是人工植被群落,作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环境效应。本研究选择北京六环内城市河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29条河流沿岸林木的生长结构、健康因子等特征,初步探讨北京城市河岸林建群种及其林下灌木在不同等级河流、不同硬化河岸、不同环路梯度上的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尺度构建林木健康评价模型,以此来评价林木的健康状况,以期为城市河岸林近自然植物群落
研究了白酒在不同使用时间的陶坛贮存过程中金属以及感官的变化规律。白酒在陶坛贮存过程中金属迁移量随着时间而增加,而且新陶坛贮酒金属增加的量高于旧陶坛。由于贮存时间较短,所以酒体颜色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香、味和格及总感官评价都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步稳定变好,旧陶坛贮酒的老熟效果略优于新陶坛。为进一步研究白酒陈化老熟机理,优化白酒贮存条件,提高白酒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数据参考。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用材常绿乔木树种之一,其林分结构单一、林地土壤质量下降、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发展林下植被是增加杉木林下植物多样性、提高土壤生产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近自然经营的杉木人工林为目标林,在调查比较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与杉木近自然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的基础上,将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的豆科植物功能群与杉木林演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灌木植物功能群,引入到结
嗅觉在昆虫的生存和种群繁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害虫嗅觉感受机制的研究将为防治新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两类昆虫为研究对象,分别明确了昆虫嗅觉感受的结构基础和分子基础。第一部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两种寄生蜂成虫整个虫体的嗅觉感受器,结合课题组已经研究过的两种松毛虫寄生蜂,我们比较了这几种寄生蜂与其他相关寄生蜂的嗅觉感器类型。第二部分是松毛虫性信息素受体的功能研究,借助爪蟾卵母细胞表
森林冠层通过对太阳辐射的截获和再分配,改变了林下的光照强度和分布,对林下幼树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意义。准确量化森林群落冠层和林下光环境特征能够为为林下幼树的响应提供合理的解释方向,对光环境与幼树功能性状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天然林的更新与演替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以广东南岭区域天然常绿阔叶林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的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冠层结构、林下光照数据和林下幼树功能性状等指标
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作为我国南亚地区的优良速生乡土树种,具有树干通直、材质良好和硬度优良等特点。但米老排自然整枝能力较弱,其枯死枝条死亡后不易脱落,容易形成死节,对木材的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为培育出高质量的大径级无节材,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热林中心11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树干节子解析,揭示该林分内节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构建混合效应模型,探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