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已成熟应用数年,随着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研究以便更好地完善及服务于临床。包括术中以达肝素代替普通肝素进行抗凝,单导管技术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应用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预测桡动脉闭塞。方法:①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设计,入选行择期PCI术的患者733例。随机分为普通肝素组323例(59.0±9.9岁),达肝素钠组410例(58.1±8.9岁)。分别于术前及手术结束后18~24小时检测CK-MB及c Tn I值。并记录PCI的手术情况、病变类型、支架支数、支架置入情况、术后出血、住院期间及术后30天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前c Tn I值增高者不在研究范围内。②入选19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Judkins导管组或通用型导管组。纳入标准为应用塑形后左Judkins导管或通用型导管完成左冠脉造影;成功标准为应用塑形后的Judkins导管或通用型导管完成左、右冠脉造影。再继续入选1873例符合上述要求患者,其中男性1361例,女性512例,平均年龄57.99±4.84岁,观察应用单根塑形后左Judkins导管行左右冠脉造影的成功率。③纳入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的冠心病患者150例。术前1-2天及术后24小时内测量左右上肢肱动脉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桡动脉内径。主要终点术后桡动脉闭塞,并记录术中资料。结果:①两组之间性别,年龄,血红蛋白及风险因素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普通肝素组与达肝素组c Tn I、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c Tn I值普通肝素组>1 ng/ml 97例(30.0%),升高3倍以上者43例(13.3%);达肝素组术后c Tn I>1 ng/ml 127例(31.0%),升高3倍以上者52例(12.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普通肝素组CK-MB超过正常者37例(11.5%),其中升高2倍以上者10例(0.03%);达肝素组CK-MB超过正常者33例(0.08%),升高2倍以上者12例(0.03%);两组间差别亦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出血普通肝素组9例(2.8%),达肝素组6例(1.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事件普通肝素组2例(0.6%),达肝素组2例(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198例患者中最终入选191例符合标准患者,其中Judkins导管组96例,通用型导管组95例。两组之间性别,年龄,血红蛋白及风险因素无统计学差异。通用型导管组成功率为84.10%,X线透视时间为3.81±0.43 min;Judkins导管组成功率81.60%,X线透视时间4.05±0.48 min。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入选的1873例患者,均选择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有1408例患者应用单根塑形后左Judkins导管成功完成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为75.33%。③共有150例患者(男性102例,60.3±9岁)入选。桡动脉痉挛的记录有9例(6.0%),桡动脉闭塞2例(1.3%)。FMD与显著的痉挛及闭塞的发生均有着单变量的联系(P<0.001),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发现FMD是预测痉挛及闭塞最重要的因素(OR值1.23;P<0.001),其次是基线桡动脉直径(P=0.04),使用的导管数(P=0.049)和对比剂的剂量(P=0.017)。PCI术后操作侧FMD值明显降低(P<0.05),说明导管操作对血管内皮有一定损伤。结论:①普通肝素和达肝素对于PCI术后c Tn I和CK-MB的影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并且术后出血及术后事件达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因此在PCI中应用达肝素进行抗凝是可行的。②经桡动脉途径使用简单塑形后的左Judkins导管进行左右冠脉造影成功率较高,并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有较好的安全性。③FMD对预测动脉痉挛及闭塞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它是一种低成本的,安全的,可行的非侵入性的方式,其结果可指导手术过程的血管通路的选择,导管内径的大小及抗痉挛药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