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文学在传统文学音响感受性上的继承和发展——以《雪国》中的音响描写为主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问心灵为何物 恰如墨画松涛声」 一九六八年,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的讲坛上,川端康成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演讲,其中就引用了一休禅师的这首著名的和歌。在这篇演讲中,川端康成通过对日本古代诗歌作品的阐释说明,明确地论述了日本文学的根源和发展。同时,通过介绍日本人的自然观、宗教观等,对日本文学的思想也作了全面的阐述。在演讲中,他还特别提到了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源氏物语」,强调了「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是川端文学之美的底蕴。 昭和四十五(1969)年,为了更系统全面地研究考察川端文艺,成立了川端文艺研究会,作为其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川端康成研究丛书》(共十卷)等研究书籍相继出版发行。而且,新潮社在川端辞世后通过十年的准备,经过严格的文本校订,在昭和五十七年(1981)六月到五十九年(1983)五月相继发行了《川端康成全集》共三十七卷。自此,准确可靠的川端文艺全貌和其作品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从「雪国」问世到现在,关于作品的研究就没有间断过,包括川端文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评论举不胜举,几乎没有新观点论述的余地,但是,我还是想从音响方面的描写来展开一些探究。 拙稿是以川端的诺贝尔获奖作品《雪国》中的音响描写为主,探讨川端描绘的音响世界里体现出的是川端文学什么样的特征,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写作手法,这些特征和日本传统文学的音响感受性有什么关联和发展,以及这种特性与世界前卫文学进行了怎样的碰撞。 研究方法采用的是基于作品本身的分析论述,作者川端康成传记方面的事实以及川端的性格特征等不予考虑。例如作品中描述的不经意间侵袭而来的冬夜的寂静,不期而遇的溪流圆润而甜美的潺潺水声,或者是茶水沸腾的声音不知何时竟然变成了女人的脚步声等。我希望能够通过对川端作品中的这种独特的听觉感受性进行分析,来探明川端文学的特性。 吸收西方文学思想和理念,并注意日本化,《雪国》就是在这种对东西方文学的比较和交流的思考中诞生的。《雪国》中所描绘的音响世界犹如俳句,犹如美妙的抒情诗,通过对音响的描写生动再现了日本传统文学的余情美和纯粹之美。同时,川端作为世界文学的泰斗,他的文学中所表现出的新意和发展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他的作品中,用「意识流」和「新感觉派」的写作手法所表现出的音响世界更有着一种别样的美。
其他文献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自1975年首部小说集问世至今,三十多年来笔耕不辍、佳作不断,一直不遗余力地用作品定义着黑暗,探寻施虐者与受虐者、变态性爱及超现实情节。1978年出版
聚焦作为一种文学创造技巧于20世纪末由法国出色的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其发表的《叙事话语》一书中提出。叙事聚集通过对传统的全知叙述意义上的叙述信息进行选择和限制
词典这个大“骨架”由作为“血肉”的众多例证充实着,所以例证在词典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双语词典是有关两种语言系统的词典,它必然会涉及到两种文化。在词典中表现文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