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健身瑜伽练习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疼痛、身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以及步态相关指标方面的影响,为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的缓解和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方法选择三十名符合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诊断的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人。对照组仅参加康复理论知识的学习,无运动干预;实验组在学习康复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健身瑜伽四个阶段的练习。实验周期共八周,实验后分别对两组实验对象的VAS评分,JOA评分,RMDQ评分,步态指标变化进行比较分析。3结果3.1 VAS评分变化:经过八周实验,实验组组内产生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组内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组间对比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产生了显著性差异(P<0.05)。3.2 JOA评分变化:经过八周实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未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前进行组间对比发现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产生了显著性差异(P<0.05)。3.3 RMDQ评分变化:经过八周实验,实验组组内产生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组内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组间对比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产生了显著性差异(P<0.05)。3.4步态指标变化:(1)经过八周实验,对照组在实验后在步长,步宽和步速方面等参数方面无统计学变化(P>0.05);实验组实验后步长增加,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步宽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组组间同期进行比较发现步速发生了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相比对照组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实验组实验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步态周期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出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对照组髋屈曲最大角、膝屈曲最大角和踝屈曲最大角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实验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髋屈曲最大角和踝屈曲最大角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髋屈曲最大角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髋屈曲最大角、膝屈曲最大角和踝屈曲最大角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4)实验组组内髋关节、踝关节实验后在矢状面的活动范围显著增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膝关节实验后在矢状面的活动范围显著减小,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实验前髋、膝、踝关节矢状面运动范围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组间对比髋、膝关节矢状面活动范围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踝关节矢状面运动范围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4结论4.1健身瑜伽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有缓解及康复效果;4.2健身瑜伽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的步长、步速,步态周期,髋、膝、踝关节屈曲最大角,髋、膝、踝关节矢状面运动范围等步态指标有改善效果。4.3健身瑜伽干预改善了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和身体功能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