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了包含资产价格因素的宏观理论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干预资产价格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本文认为,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还必须包括审慎的宏观监管制度。因此,本文在第七章分析了资产价格与宏观审慎监管,并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规范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1.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在加快。受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资产迅速膨胀;(2)资产价格剧烈波动;(3)通货膨胀率整体下降。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要求货币货币当局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中国资产结构的变化。无论从实物资产还是从金融资产来看,资产都在迅速膨胀。资产规模迅速膨胀改变了宏观经济稳定机制,资产价格的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3.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房地产行业存在“房地产价格上涨—信贷投放—房地产价格再度上涨”的自我循环现象。这容易催生房地产泡沫,进而影响金融稳定。同时,由于中国股市杠杆率小,所以泡沫风险不高。
4.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我国通货膨胀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5.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在我国并不存在。股票与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消费没有任何影响。我国房价的快速增长并没有通过财富效应而刺激居民消费。股票价格的财富效应也不显著。
6.资产价格通过投资影响总需求。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投资有重要影响。房价上涨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近10个百分点。股价也是影响投资的因素之一。但是,股价对投资的影响小于房价。
7.通货膨胀、消费与资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非常显著。协整方程表明,房地产价格上涨1%,导致物价水平上涨0.12%。股票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弱。股票价格上升1%,物价水平上涨只有0.008%。
8.货币政策关注资产价格具有现实与理论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更加关注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价格稳定。
9.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构建了包含资产价格因素的宏观理论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1)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目标,中央银行应该使用利率工具调控资产价格。货币政策的最优政策利率应该对资产价格的“非基本面因素”反应。
(2)资产价格对总需求的影响越大,最优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反应就越小。
(3)资产价格对总需求的影响越大,最优利率对产出缺口的反应就越小。
(4)资产价格对总需求的影响越大,最优利率对资产价格的“非基本面因素”的反应就越大。
(5)货币政策对不同资产类别的关注程度不同。我国房地产价格对总需求的影响较大,最优政策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反应就应该越大;而股票价格对总需求影响较小,所以货币政策可暂时不予关注。
10.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实数据的实证估计,建立基于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反应模型。基于模型模拟的货币政策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比较表明,2000-2006年间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既刺激了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也是诱发房价泡沫的因素之一。
11.为了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还必须包括审慎的宏观监管制度。基于中国现实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审慎的宏观监管体系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有效的宏观信息共享机制与预警机制。建立房地产价格失衡预警指标,提高金融机构风险测量能力,从而降低金融机构暴露于房地产价格波动风险之程度。(2)加强反周期资本监管、改善贷款损失拨备要求,引入动态拨备监管。(3)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4)完善财政、税收、土地出让制度,在土地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之间建一道“防火墙”。(5)改革金融监管的组织架构,赋予中央银行更大的系统性监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