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内目前已知的资源禀赋最好的铅锌矿床——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的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野外考察与室内矿相学、流体包裹体、硫和铅同位素等研究工作,结合扎西康矿区开展的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探测工程、矿床-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成果,对扎西康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因类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综合研究区内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元地学信息开展找矿预测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已知主要矿体均严格产出于近南北向断裂中,倾角为50-60°,未发现原生层状或似层状矿体。矿床深部以块状、角砾状矿石主,矿物结晶粗大,多为铁锰碳酸盐矿物所胶结;由深及浅,毒砂、硫锑铅矿和石英等矿物开始大量出现,并呈细脉状或浸染状穿插交代早期的金属硫化物;围岩蚀变范围小,无典型的高温蚀变矿物;总体显示出多阶段热液叠加改造特征。扎西康铅锌矿主成矿期闪锌矿和石英等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表明,流体均一温度介于200-293℃,盐度介于2-16wt%NaCl,密度介于0.75-0.95g/cm3之间,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流体;石英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低于成矿早期阶段的闪锌矿流体包裹体。石英H-O同位素以及群体包裹体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扎西康成矿后期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而成矿早期的流体具有深部地层流体的多种特征。扎西康铅锌矿的硫同位素变化范围介于4.5‰-13.2‰,与典型的岩浆热液型矿床差异较大;铅同位素结果显示为放射性成因铅,且μ值具有上地壳物质的特征。综合来看,成矿物质源自于上地壳的可能性更大。结合矿床-区域主要地质单元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结果,推测除了侏罗系日当组(J1r)之外,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广泛发育的三叠系-侏罗-白垩系地层以及侵入其中的辉绿岩均具有一定的锌、铅等成矿元素供给能力。通过对矿区二维地震时间偏移剖面进行解译,矿区深部存在多条西倾断裂,但没有发现大规模的侵入体反射波信号。这些断裂的形成可能与印度-亚洲板块碰撞-伸展构造机制转换有关,为深部成矿流体萃取、运移围岩中的锌、铅等成矿元素提供了通道;而断裂交汇的位置则成为了早期热液充填成矿与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的有利位置。综上所述,扎西康早期的铅锌矿体属于大陆碰撞-伸展转换阶段的中低温深源热液充填成因,并在后期经历了多阶段热液叠加改造。在充分总结扎西康式铅锌矿成矿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地、物、化以及大量科研成果等多元地学信息,尝试采用钻探-AMT-人工地震成果数据融合分析方法,推断扎西康矿区深部及外围主要控矿断裂构造形态并建模,充分借鉴已有原生叠加晕研究成果,对矿区深部矿体及外围隐伏矿靶区进行了预测研究,指明了下一步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