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续性暴雨是一种具有极强致灾能力的极端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开展对持续性暴雨的研究,加深对持续性暴雨特征的认识,掌握其发生的原因,探索其有一定规律的前期特征对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给出了合理的持续性暴雨定义,该定义兼顾了极端性,持续性,致灾性以及过程雨量。以此定义为基础,对1951-2010年间单站持续性暴雨及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以单站持续性暴雨为基础,考虑各单站持续性暴雨事件之间的时间连续性以及空间的紧邻性,设计了一种区域性持续性暴雨识别方法,并对识别出的个例的空间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单站持续性暴雨多发生于江淮、江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且这些地区的持续性暴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区域性持续性暴雨主要发生在34°N以南地区,识别出的持续性暴雨个例站点空间距离紧密,时间上连续,组成了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降水量核心区域。单站持续性暴雨和区域性持续性暴雨的频次在1990年后都明显的增加。1990年后,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单站持续性暴雨在江淮、江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频发;而这些地区的区域性持续性暴雨则表现为持续时间显著变长、影响范围显著变大、强度显著增强的特征。最后将发生于34°以南地区的70个区域性持续性暴雨个例按照其发生地区,发生时间,影响系统分为江淮、江南型,华南型以及台风型。针对识别出的25例江淮、江南型持续性暴雨个例,对“事件日”和“非事件日”的高中低层的各要素场分别进行合成,并分析二者的差异,得到江淮、江南型持续性暴雨发生期间两类典型的异常环流型-双阻型和单阻型。并且对两类典型异常环流配置的普适性以及各要素的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双阻型主要表现为500hPa乌拉尔山以及鄂霍次克海地区出现阻塞高压,二者之间的贝加尔湖地区为槽。鄂霍次克海地区阻塞高压东南侧、日本海地区常伴随有异常低值系统活动,形成‘偶极’型阻塞高压。由于该低值系统的存在使得副热带高压不易北进,稳定维持在偏南的位置。由贝加尔湖附近的低槽带来的冷空气与南方来的暖湿空气交绥于江淮、江南北部地区,形成持续性暴雨。单阻型主要表现为贝加尔湖地区南侧存在阻塞高压或者高压脊,其东侧东亚地区为槽,该槽可以向西南方向伸入到江南地区。单阻型副热带高压较双阻型副热带高压偏南,因此水汽输送的位置也偏南一些,来自于低槽中的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空气主要交绥于江南南部、东部地区。在两类典型的环流配置中,在对流层高层(200hPa),南亚高压以及西风急流的强度和位置的异常为持续性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高层辐散条件。从整层的水汽通量来看,持续性暴雨发生期间,异常充足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赤道西太平洋上的异常反气旋南侧的异常东南风的输送。通过对两种类型的持续性暴雨的典型环流中各个关键系统稳定性和发生概率的分析以及相应的EOF分析结果可知,由合成分析得到的异常模态为一些典型个例共有的特征,是持续性暴雨发生时两种主要的模态。通过对有阻塞形势但无持续性暴雨发生的个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是各个关键系统组合性的持续性异常导致了持续性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最后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双阻型典型环流配置的提前1-2周的前期特征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小波分解与重建以及Butterworth滤波方法对高中低层各要素场进行准双周(10-20日)和季节内(20-50日)振荡的分位相合成,进一步验证合成分析得到的异常信号的提前时间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500hPa中高纬度的环流大致提前12日出现较为稳定的信号,表现为-12至-7日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不断的发展东移,东亚沿岸正距平向西南方向移动并逐渐加强。同时副热带高压缓慢西移。-6日至-1日,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进一步发展并向高纬度伸展,鄂霍次克阻塞高压进一步加强并向西移动。二者之间的槽在这一阶段也向南伸展,最终伸展至40°以南,不断引导冷空气向江淮地区移动。此阶段副热带高压继续西移且速度加快,最终到达120°以西。中高纬度环流可以在提前两周左右出现显著的异常信号是因为这些异常特征主要由季节内振荡支配。200hPa南压高压大概提前5日出现明显的向东移动,伴有其北侧的西风急流向东移动并加强。这样的异常信号主要由准双周振荡所调节:东亚沿岸的正距平不断向西南方向伸展,有利于南亚高压向东移动;而正距平西北象限的负距平不断向东南方向扩展,二者之间的气压梯度不断加大,使得正的西风异常向东南方向移动发展,最终加强了中国东部到日本海一带的西风急流。850hPa风场的准双周振荡的前五个位相的合成与提前7日的风场距平合成非常相似,表现为江淮、江南北部地区先后经历了异常气旋控制-异常气旋减弱-异常反气旋西北移动并加强-异常反气旋控制的过程。除了用到常规的距平合成外,还用到了各要素的标准化距平的合成来进一步评估异常信号导致持续性极端事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