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然而,激励机制与分配制度的改变使得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产生了剧烈变化。一般而言,合理的居民收入差距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社会阶层间的冲突增加,也会导致人们对政府产生不满,进而给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造成不良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但同时居民收入差距却逐渐超出合理水平。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但要实现精准扶贫战略、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目标仍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因此,要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必须探寻能够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降低贫困的政策措施,研究我国收入分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着力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把基尼系数的变化按照样本分组和分项收入进行分解,构建了基尼系数变化的分解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采用2006年、2009年及2011年的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CHNS)探讨了分项收入对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东中西部居民个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最后,在基尼系数变化的分解模型基础上,本文还将度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与度量贫困的贫困度结合起来,重新定义了反映贫困程度的综合指标——贫困度的基尼系数,通过分解贫困度基尼系数的变化,研究了分项收入对我国贫困变化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不平等来看,首先,劳动性收入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小商业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工资性收入能够降低城镇内部以及城乡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但会加剧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农业和养殖业收入能够降低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其次,非劳动性收入对城镇内部以及城乡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呈现出由大幅抑制转变为小幅扩大的特征,但非劳动性收入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却有着抑制作用。再次,公共转移支付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抑制效果相对而言非常微弱,并呈现出日渐减弱的趋势。第二,从东中西部居民个人收入不平等来看,首先,劳动性收入扩大了东部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对东西部间收入不平等扩大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其对中部内部、西部内部、东中部间、中西部间收入不平等有抑制作用。其次,非劳动性收入几乎同时扩大了所有地区内部及地区间的收入不平等。另外,养老金对降低居民个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不同地区间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养老金对东部内部以及东中部间收入不平等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但对中部内部、西部内部、中西部间、东中部间收入不平等的抑制效果并不显著。最后,转移支付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抑制作用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转移支付对东部内部、东中部间、东西部间以及中西部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呈现出由抑制转变为扩大的现象。第三,从贫困度基尼系数的变化来看,首先,农村地区方面,劳动性收入会扩大农村贫困且呈现恶化趋势,非劳动性收入对农村贫困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公共转移支付收入对农村贫困的抑制作用也大幅减弱。其次,城镇地区方面,劳动性收入对城镇贫困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非劳动性收入与公共转移支付收入对城镇贫困的扩大作用逐渐减弱。最后,城乡间贫困度差距方面,劳动性收入对城乡间贫困不平等的抑制作用大幅增强,非劳动性收入对城乡间贫困不平等的抑制作用减弱,而公共转移支付收入对城乡间贫困不平等的抑制作用显著降低。基于上述结论,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就降低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不平等而言,首先应提高农村居民劳动性收入比重。除了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之外,还应重点支持农村家庭发展小商业,并推进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其次,应提高城镇居民劳动性收入,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积极发展城镇家庭小商业。对非劳动性收入进行再分配调节也是缩小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此外,应提高公共转移支付的效率,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居民收入平等中的作用。第二,就降低我国东中西居民个人收入不平等而言,一方面,应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缩小地区差距提供物质保障。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提高中西部居民的劳动性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落后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并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能力,缩小地区间的财政差距。其次,还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增加对中部、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最后,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劳动力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强在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是政府缩小东中西部居民个人收入不平等差距的重要举措。第三,就分项收入对我国城乡贫困的影响而言,应积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逐步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公共转移支付在促进社会公平,降低社会贫困中的作用。此外,还应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性收入,不断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全面提高贫困人群的劳动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