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代十国的历史于两宋—尤其是北宋—乃近代史。这段混乱跌宕的历史,是两宋的政治高层、知识群体乃至一般民众关注的重大话题之一。两宋时期,一方面,有关五代十国的追忆、伤痛、愤懑、鄙夷、期待,种种复杂而又难以厘清的思想情感,皆在数百年间关于五代十国史的著述与议论中隐隐再现,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唏嘘感叹:另一方面,有关五代十国的反思、考量、鉴知、比照,诸多理性提升与焦虑,又在两宋的体制架构、政治实施与意识形态取向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文就是对上述内容的系统梳理和整体研究。主要框架如下:第一章搜录了两宋专述或主要记述五代十国历史的著述,时间断限以五代十国诸政权各自入宋的实际时间为准,诸政权入宋之前所产生的著述不录在内。同时,简要探讨了它们所呈现出的特点。两宋专述或主要叙述五代十国史事的著述大约有七十余种。其中以叙述十国史事者为多,但以主要论述五代中原王朝的著述影响为大。以北宋的著述为多,南宋时期则较少,而北宋时期的著述又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阶段。十国著述中以南唐最多,多为南唐遗臣、遗民之作;其次是吴越,作者多系吴越王室子孙;再次是关于前后蜀的著述。第二章探讨了北宋前三朝关于五代十国的研究,分别讨论了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有关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政治高层以及史学领域对五代十国史的研究。其中,以宋初德运之争为重点,讨论了五代的总体历史地位,以及后梁的矛盾地位。以太祖、太宗、赵普为代表,讨论了北宋政治高层对五代十国经验教训的汲取。以《旧五代史》为中心,讨论了北宋前三朝官方对五代史的研究。以《五代史阙文》为重点,讨论了民间对五代史的研究。以《旧五代史》的十国部分、《江南录》为代表,讨论了官方对十国史的研究。以南唐、吴越、后蜀的民间著述尤其是十国遗民的作品为重点,讨论了它们的著述特点,以及与官方文本的不同。在不同的研究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的关注重点与价值判断。其中最高统治阶层的深度参与及认真反思,及其立国方针的极具针对性,都是历朝罕见的,也是五代史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官修正史,《旧五代史》透露出诸多值得关注的信息,其讳饰与直笔、所持忠节标准、对天命与人事的态度、关于君臣之际的讨论等,均存在挖掘与探讨的空间。而且,它所描绘的五代十国史与后世的印象较为不同。由于《旧五代史》的主要目的是为宋廷提供治国的经验教训,因此政治架构、经济状况、军事体制、思想文化等均一脉相承的中原五朝便成为关注重点,加之当时尚未统一,遂造就了《旧五代史》对十国历史的漠视与贬低,呈现出浓厚的敌我意识,并突出显示了北宋的皇恩与天威。与对中原五朝相对宽容的评价标准不同,《旧五代史》对十国政权与人物的评价呈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特点。这与民间私著尤其是遗民笔下的十国史有明显不同。两种文本的相互对照,使五代十国的历史呈现出耐人寻味的不同面貌。在十国中,南唐史得到北宋政府的重视,并专门编修了官方南唐史《江南录》。这部史书虽然已经佚失,但在残留的片断与时人的评价里,仍然透露出不少有价值的信息。《五代史阙文》则以倡忠义、重气节的著述主旨,开后世《新五代史》等以尊王忠君为主旨的五代十国史研究的先河。这一时期有关五代十国史的撰著相当活跃,而有关五代十国史的思考则较为苍白和浅散,但同时也显现出朴素平实的面貌,有助于后人从中得出更为客观的认识。不同于后世人们对五代十国史的印象,这一时期的著述尚存在着对五代十国的一些正面描述。同时,由于不同阶层与群体的介入,有关五代十国的研究与后世较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与论述相比,呈现出另一番多元化而活泼的生气。第三章探讨了北宋中后期关于五代十国史的研究状况及特点。分别就这一时期五代十国史的历史地位与研究特点、欧阳修《新五代史》对五代十国史的研究、司马光《资治通鉴》对五代十国史的研究及特点进行了探讨。这一时期是两宋五代十国史研究的重要转折点。随着“防弊之政”的完成,文人社会的稳固确立,武夫当道的五代受到了宋人的普遍鄙夷,五代十国的正统地位遭到强烈质疑。他们注重五代乱象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防止五代乱象的重演尤其成为文人集团念兹在兹的集体意识,也有部分人开始关注由五代矫枉过正的一些弊端。新的学术思潮的涌现,又使学者以新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手法重修五代十国史的热情高涨。例如,在北宋《春秋》学的巨大影响下,将五代纲常紊乱、礼崩乐坏的历史教训提到极为突出的层面,认为这是五代衰乱的重要原因。这与宋初更加注重现实政治制度的措置明显不同。除了关于五代正统地位的争论、对五代历史地位的普遍贬损外,宋人的五代史著述也呈现出从取材到评论“矮化”五代的趋向,甚至出现了否定五代正统地位的著作《唐余录》。以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代表,开启了对五代十国史的全面否定时期。这一时期关于五代十国的代表性著作是《新五代史》与《资治通鉴》的五代部分,二者各从不同角度对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行了反思。《新五代史》因以后梁为正统而受到巨大质疑,以致欧阳修不得不一再专文辩护,这与北宋前三朝有着极大不同。然而,在多年之后,欧阳修也否定了后梁乃至五代的正统地位,显示了五代地位的进一步降低。《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的史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人对五代十国的认识基本上来源于此。第四章探讨了南宋的五代十国史研究。分别讨论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续资治通鉴长编》对五代十国史的研究,以及陆游《南唐书》对南唐史的研究。不同于北宋以中原王朝为正统所在,南宋开始为偏居一方的政权争取正统,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代地位随之彻底沦落,而十国中南唐、北汉的地位则相对上升。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五代十国部分和陆游的《南唐书》为代表。前者的主要特点是忽视与贬低五代十国,人物刻画趋向负面与脸谱化,并突出宋朝的英明神武与仁义道德。后者则进一步提升了南唐的地位,并对南唐的历史作了深刻反思,反映了时局变化对史家的影响。第五章是个案研究。主要讨论了五代频繁发生的拥立帝王现象,及两宋对冯道的评价及特点。五代兵骄将悍,拥立新主者众。五代诸君中,李嗣源、郭威皆是黄袍加身,由无预谋的被拥立到有意识的利用,一次比一次精巧。北宋的建立亦袭其故智,经过周密计划之后,夺取了后周的江山。此类题材对宋人而言,既具有敏感性,又有一定的诱惑性,因而围绕着五代发生的若干“拥立新君”事件,形成了值得专题研究的个案。冯道是五代文官的标志性人物。他从五代备享尊崇,到后世饱受诟詈,其间转折正发生在宋代。两宋是冯道形象变化的关键时期,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变迁,并大大影响了后世对冯道的评价。因此,梳理宋人对冯道的研究脉络,澄清学界存在的某些理解误区,可以具体而深刻地把握宋人的五代十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