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以其对个体生命的真实和自由追求,在凡情和佛心之间苦情思索。他的凡身被囿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和自身身份,然而,他的心灵却是赤情的、向佛的,无关世俗道德的评判。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中,《仓央嘉措情歌》流传广泛并在影视媒体的传播下再度备受欢迎,其原因不仅有作品本身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意韵,更与读者参与有关。读者的阅读与接受是六世达赖情歌接受过程嬗变的重要因素,它与情歌文本、读者期待视野、情歌的美学意蕴等一起构成这个嬗变过程的主要因素。《仓央嘉措情歌》在创作者的角度看来,是一种内心的自然表达,然而在读者接受上看来,却呈现出双重审美,即宗教叛逆者的叛教宣言、抒情诗人的内心独白,这也是仓央嘉措双重人格的体现。仓央嘉措的六世达赖身份、情歌美学意蕴以及隐于凡情、佛心之间的个体心灵世界无不留给后人无限遐想。因此,当情歌文本离开作者之后,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便产生更为丰富的意义集群,从而在不断的接受和阐释中更新其内涵,最终完善成“作品”。不同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和阅读共鸣,在政教人士看来,仓央嘉措是一个背叛宗教的罪人,具有与佛性不容的俗世欲念。在批评家的审美阐释中,《仓央嘉措情歌》体现了作者政教身份和世俗道德的矛盾、生命个体对爱情与自由的追求;在一般读者的审美鉴赏中,仓央嘉措被列为“世间最美的情郎”,以其真诚炽烈的情感满足人们对于爱情的期待;仓央嘉措对世俗观念的叛逆和对真实生命的自由追求,实则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是生命本身力量与精神的体现,也是其对佛教教义的参悟的结果。二十世纪的读者经历了残酷的世界战争的教训、对生命的摧残以及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重建和发展,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社会的高度结构化的双重压抑中反思和觉醒,追求生命自由,使人文主义精神逐步得到彰显。因此,二十世纪以来的读者以其对精神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再度追捧《仓央嘉措情歌》,并借影视媒体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