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的传导是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实际经济中的投资和消费,并最终影响经济社会的总收入、就业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虽然信用机制是当前传导机制中的主导性渠道,但利率是金融理论界公认的最为重要的传导机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利率是连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桥梁,既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又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金融变量;同时,从理论上看,宏观经济的运行在实物领域取决于投资、消费和外部需求,在金融领域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利率则能够把实物领域和金融领域连接起来。所以,利率是连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宏观运行与微观运行的纽带,是反映资本稀缺程度和运行状况的重要货币政策指标,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处于重要地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利率水平,从而引导投资和消费,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实现预定的政策效果。综观世界各国,利率能否在一国经济中发挥有效作用,关键在于利率机制。利率机制是利率要素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并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运行方式,它是利率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传导途径的有效性影响了货币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行使中最为关键的工具之一,对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有着广度和深度的影响。随着金融市场向着多元化、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完善,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在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已经成为了链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最重要的桥梁,是调节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杠杆,是联系实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重要变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不仅表现在利率水平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整个经济的基本情况,而且利率已成为中央银行对市场进行宏观间接调控的最有效的手段。经济学家们也普遍认为,利率对我们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国家,都将利率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期我国中央银行根据我国不同的经济形式,多次采取了调整利率的措施,但是,利率政策的执行效果并非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率政策信号在经由金融领域传递到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利率传导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有效提高我国现阶段利率传导机制,加大货币市场发展力度,疏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利率联动机制、培育市场运作的微观环境等政策建议,分析我国目前利率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市场利率变化来传递宏观调控信号,进而改变经济运行方式和方向,稳步推进我国的货币政策进程。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研究基础,借鉴西方经济学尤其是货币金融理论、制度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吸取其科学合理的部分,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
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瑞典学派的货币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货币学派传导理论并分析了这些理论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和带来的启示,分析了我国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居民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率市场的将引起收入的再分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居民的收入,进而改变他们的经济行为,同时也改变了他们对各种层次的货币需求和偏好,最终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其次,分析了这些理论政策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对其研究的状况;然后,回顾了我国的利率政策的运行效果,并对我国目前利率传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金融市场缺乏足够的中介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交易品种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业务比较单一,缺乏足够的利率敏感性:企业投资与利率、居民储蓄与实际利率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由于社会消费需求整体不足,导致企业和居民缺乏足够的利率敏感性。做了详细的分析;接下来,根据分析的结论,深入探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及其他改革,借鉴国际经验,大力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数据模型,计算分析利率敏感度和风险程度,形成预警机制:最后,针对上述因素提出了加强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应的政策建议:要实施制度创新、协调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改善企业投资的环境和投资效率;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实施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和管理,完善和健全内控机制,着力提高其利率风险、预测和规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