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我国又是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因此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除了国内粮食供需的各种历史矛盾,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各国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部分农业大国正逐步渗透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链条,再加上2007年一场来势汹涌的粮食危机,这些新形势都考验着各国的粮食安全,也给我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维护粮食安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自2004年起粮食连续6年增产,全国口粮基本可以自给,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从1980年的327公斤攀升至2008年的399公斤。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国内仍然存在诸多影响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首当其冲的即是粮食需求量庞大。粮食需求量在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的推动下不断攀升,两者相加已经达到了粮食总需求量的60%且还在上升。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短期内这种需求压力不会减小。其次,粮食供给方面,受耕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约束,粮食增产难度增大。而作为粮食增产支撑的科技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势力相差仍然很大。虽然中央连续下发一号文件大力扶持农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普及农科知识,但基于起步晚、底子薄,想要在几年之内把科技水平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几乎是不可能。以上两个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因此部分农民失去种粮意愿,转而投向了回报率更高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同时间接给了拥有先进科技的国际农业巨头抢占中国市场的机会。除此之外,国际社会出现的各种新形势也给我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挑战。值得一提的就是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虽然我国坚持95%的高自给率,但是为了抵御粮食危机的冲击,仍然调整了相当一部分粮食的出口政策,以确保国内粮食市场的供应稳定。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断的融入粮食贸易的利益纠葛中,既要遵循WTO农业贸易规则,也要切实维护本国的利益不受发达国家的侵害,可见,维护粮食安全之路任重而道远。基于以上清醒的认识,本文对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风险作以全面分析。在确定了影响一国粮食安全的四大因素,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消费水平、国内粮食流通体系及粮食进口能力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础上,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的诸多风险。结合大量数据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粮食消费量大,但保障粮食充足供给和有效分配的能力并不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再加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化,我国的粮食安全将面对重大考验。鉴于此,本文从三方面提出了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首先,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扶持粮食增产,维持较高的自给率。国家应花大气力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提升机械化水平,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粮食流通渠道。唯有这些硬件和软件势力的共同提升,粮食产量和种粮效益才能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有效发挥。其次,除了采取必要的行动,全国人民还要从心里真正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树立惜粮意识,合理消费粮食,并积极配合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实施。最后,结合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应立足国情,在遵循WTO农业贸易规则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粮食市场制度和粮食贸易政策,以保障我国粮食市场不受国际市场的大力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