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民众生活蛋白和食用油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自1996年引入进口大豆开始,我国大豆进口量增长迅速,并在200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受进口低价大豆的影响,国产大豆逐渐被边缘化,大豆产量下滑明显,种植面积也日益减少。在需求端,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食用大豆、大豆加工品、畜业及饲用豆粕需求迅速增长,使得国内大豆市场需求量猛增,加剧了大豆产业的供需矛盾。另外,进口大豆数量增长挤压国产大豆生存空间,影响豆农收益,同时,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原料依赖国际市场,受汇率及国际大豆市场行情影响显著,威胁国内大豆产业安全。生产效率决定产业对于市场价格、资本投入价格的接受程度,是影响产品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因此,本文着眼于大豆产业生产效率,以我国大豆生产萎靡、贸易逆差的产业现状,研究大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大豆生产率,目的是为了提高大豆国际竞争力,实现大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本文统计了2002-2014年中国大豆的生产、消费、贸易数据,通过与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的对比,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及自平衡能力;构建可变规模报酬模型分析东北地区大豆产业生产效率,并通过与美国东北部大豆生产效率进行比较,分析造成两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差距的原因,提出改善、提高大豆国际竞争力应当采取的措施及政策。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统计2002-2014年间我国大豆生产、消费、贸易情况,包括大豆种植面积变化、消费结构变化、进口结构变化发现:我国大豆生产面积不断下降的同时,单产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表明我国在以往大豆种植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豆生产总量下滑较快,也反映出技术革新尚无法满足产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现状;从消费结构来看,大豆消费增量主要集中在压榨消费,这一市场需求与进口大豆更强的出油率相匹配,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国内大豆压榨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进口大豆为加工原料的原因;从进口结构来看,进口大豆原料为进口的主要品种,而进口豆油量则逐年下滑,这反映出我国大豆压榨企业的产能和产出效率已有明显的提升,所产豆油成本优于进口大豆到港价。(2)测算2002-2014年东北地区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得出:近年来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不断下降,这与大豆国际竞争力现状相吻合。进一步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可以发现,大豆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投入与应用不充分,技术效用周期较短,对大豆生产作用力有限;生产投入存在冗余,使大豆生产规模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对比美国北方大平原大豆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在于科技投入不足,技术使用周期和效用周期较短,造成大豆生产不稳定,影响豆农种植积极性。研究得出:政府应当注重立法建设,通过法制层面推动大豆利益补偿机制、大豆产业保险机制的落实,并综合运用保险制度,为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产业支持;应重视技术研发和技术适用,着力研发高油高蛋白大豆,加大科技应用指导力度,确保技术有用;优化生产管理,合理安排产业投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冗余和浪费;推广产业信息化平台,及时为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同时鉴于当前产业竞争力低下,需要建立大豆产业专项基金,以支持产业投入和研发,促进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