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界90年代开始,国家先后设立了多个保税区,并逐步设立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以及综合保税区。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立过程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因此难免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说货物从保税区出口只能离境退税,不能入区退税;保税物流园区不得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出口加工区功能相对单一等。鉴于此,2012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逐步将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及符合条件的保税区整合为综合保税区。但是综合保税区所开展的作业大多数也只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区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013年9月,国家设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园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相比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园区更加注重在产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保税服务贸易、离岸金融和品牌运作等微笑曲线的两端开展作业。展望未来,我国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最终都会朝着自由贸易园区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在充分研究了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将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合理有效整合,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自由贸易园区试点,最终形成我国自由贸易园区的布局规划体系。首先,文章对自由贸易园区和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概念、现状和整合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简单描述。接着,文章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我国现有的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了聚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将我国现有的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聚集成44大类。然后,文章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收集香港、新加坡、迪拜、上海和44个大类的相关指标体系所有数据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判别的方法对聚类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并分两次进行了自由贸易园区的贝叶斯判别和综合保税区的贝叶斯判别,最终得出了我国自由贸易园区的布局规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