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不同的诊断方法对部分南昌中老年人肌少症、肌少性肥胖检出率及比较,以探讨符合中国人群的诊断方法。方法选取江西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19岁-88岁共707人(男性363人,女性344人),将人群分为青年(19岁-40岁),中年(41岁-59岁),老年(≥60岁)。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成分测定。肌少性肥胖诊断为肌少症+肥胖诊断标准。肌少症诊断方法1:Baumgartner诊断标准,四肢骨骼肌指数(ASMI)低于健康青年人群均值两个标准差;方法2: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推荐四肢骨骼肌指数男性≤7.0kg/m~2,女性≤5.7kg/m~2。肥胖诊断方法1:BMI≥28kg/m~2;方法2:WHO推荐体脂百分比男性≥25%,女性≥35%;方法3:体脂百分比超过同龄人群60%。结果1.男性PBF、脂肪指数低于女性,身高、体重、BMI、肌肉量、ASMI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肌肉量、ASMI在45岁开始下降,在65岁左右快速下降。PBF、脂肪指数男性在50-65岁保持相对稳定,65岁后快速增加;女性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采用Baumgartner诊断标准:中年及老年肌少症检出率分别为0.43%、5.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中老年男女肌少症检出率分别2.54%、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标准:中年及老年肌少症检出率分别为15.52%、35.23%;中老年男女肌少症检出率分别19.56%、34.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肌少症检出率高于中年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标准对老年肌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Baumgartner诊断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相比,年龄大,体重、BMI、肌肉量、四肢骨骼肌指数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标准,女性肌少症组体脂肪、PBF、脂肪指数低于非肌少症组,男性肌少症组PBF、脂肪指数低于非肌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Baumgartner标准,女性肌少症组体脂肪低于非肌少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Baumgartner诊断结合三种肥胖诊断方法:中年肌少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0%、0%、0.43%,老年肌少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0%、1.68%、1.34%,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标准结合三种肥胖诊断方法:中年肌少性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0%、5.17%、5.60%,老年肌少性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0.34%、15.77%、13.4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WHO法和体脂百分比超过同龄人60%法对肌少性肥胖诊断一致性评估:两种方法对中年肌少性肥胖诊断一致性一般(Kappa=0.694)。对老年肌少性肥胖诊断一致性较好(分别为Kappa=0.842、Kappa=0.863)。结论1.不同诊断方法对肌少症、肌少性肥胖检出率不同,采用Baumgartner诊断标准诊断老年肌少症检出率低于采用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标准。2.以BMI为肥胖的诊断标准不能有效的诊断肌少性肥胖。3.四肢骨骼肌指数结合WHO体脂百分比法与四肢骨骼肌指数结合体脂百分比超同龄人60%法对老年肌少性肥胖检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中年肌少性肥胖检出率一致性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