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发浪潮汹涌而至,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常态。作为21世纪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积极老龄化于2002年在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被接受并写进《政治宣言》。老年人全方位的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社会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共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符合活动理论的主张,现有研究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仍旧存在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积极老龄化的宏观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问题,这不仅有助于老年人过上一个有价值、有尊严、有意义的晚年生活,而且对于拓展和丰富活动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回顾活动理论、增权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上述理论的观点,通过理论构建、实证分析和补充质性研究等途径解决了以下四个核心问题:第一,老年人当前社会参与的现状如何?城乡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第二,哪些动因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行为?这些动因是否在城乡之间有所不同?第三,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个体效应是什么?个体效应是否在城乡、性别、学历、年龄等方面存在差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个体效应产生的机制是什么?第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家庭效应是什么?家庭效应产生的机制是什么?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设计安排了如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得到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刻画当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现状。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 2011、2013、2015),从整体变化的视角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考虑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平衡,进一步对城乡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统计分析发现:从2011至2015的数据来看,尽管我国老年人进行各项社会参与的整体比例呈现增长,但其参与水平比较低,参与频率不高,参与内容单一、层次低,不进行任何社会参与的老年人仍旧占据多数。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而有所丰富,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在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和学历四方面呈现明显差异。另外,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比例稍高于农村老年人,且社会参与的内容和层次也比农村老年人丰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男性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都高于女性老年人,这种两性之间的“剪刀差”在农村老年人当中更明显。对于城市老年人而言,社会参与的主体构成仍旧停留在老年精英层面,农村低学历老年人参与几乎没有准入门槛的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第二,分析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动因。采用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社区层面实证分析了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各个维度的因素。结果表明: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受到不同维度上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具体而言,在个体层面中,老年人是否拥有养老保险和老年人自身受教育程度对其社会参与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在家庭层面中,老年人家庭收入、老年人从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对他们的社会参与行为产生了正向作用,在社区层面中,村庄/社区人均纯收入、村庄/社区居民中高中学历所占比例以及村庄/社区工业污染排放情况均可以正向预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行为。另外,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动因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第三,探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个体效应。以活动理论为基础,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了老年人社会参与对个体自评健康和抑郁水平的影响。为了处理内生性问题,采用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做法,实证结果表明:进行社会参与的老年人比不进行社会参与的老年人拥有更高的自评健康水平和更低的抑郁水平。在不同性别、户口、年龄以及婚姻状态群组中,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个体效应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进行社会参与的老年人发现,社会参与的类型影响他们的自评健康水平,但对抑郁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社会参与的频率越高,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越高,抑郁程度越低。另外,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可以培育他们的健康行为,从而影响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是老年人社会参与对个体抑郁水平产生影响的主要路径。第四,剖析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家庭效应。以溢出效应为分析框架,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了老年人社会参与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老年人社会参与对亲子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在性别、学历、年龄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不同情境下,老年人社会参与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亲子同住不利于老年人社会参与,因此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创造了时机,有利于亲子关系的稳定发展。对性格柔软温和的老年人而言,子代对其社会参与的支持,有助于强化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行为和亲子关系间的正向影响;但对性格相对较固执的老年人而言,子代对其社会参与的不支持,有可能削弱老年人社会参与对亲子关系的正向影响,反之,有可能强化两者之间的积极效应。质性分析还发现,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参与通过形塑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从而裨益于亲子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再次证实了活动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把握好社会参与的“度”。为了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目标,本研究建议:培植符合社会发展的老年文化,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对老年人的歧视;帮助老年人树立社会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再次融入社会,在晚年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认同;畅通家庭层面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子代在经济和情感上支持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完善好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优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良好的社区参与环境;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市场,鼓励各类企业、专业组织兴建老年人活动场所,丰富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容。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实证分析了老年人社会参与个体效应产生的机制,以及利用溢出效应框架,将老年人社会参与积极效应拓展到家庭层面,并剖析了老年人社会参与家庭效应产生的机制。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一方面丰富了活动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在老龄化研究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提供实践方面的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