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简称类鼻疽杆菌)是一种与植物、动物和人类感染均密切相关的环境寄生菌,通常存在于疫区的土壤和水中,伺机感染宿主,导致一种名为类鼻疽的疾病。近年来的研究数据表明,类鼻疽是一种正在扩散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类鼻疽杆菌作为一种胞内感染病原,感染宿主后能够长期定植于机体内,引起宿主感染,并造成脏器典型的病理改变。类鼻疽杆菌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主要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其中慢性感染最为常见,并容易引起持续性的病理损伤。因此本研究拟建立一种类鼻疽杆菌病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以期为类鼻疽杆菌致病机制研究、疫苗研发以及药物评价奠定基础。方法:1.不同剂量类鼻疽杆菌滴鼻感染BALB/c小鼠后密切监测42天,探索合适的攻毒剂量。2.低剂量(3.3×102CFU)感染小鼠后第21、28、35和42天,涂板和Q-PCR计数小鼠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中细菌的定植量。3.HE染色观察肝脏、脾脏和肺脏等主要脏器的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检测病理组织中有无类鼻疽杆菌。4.ELISA法检测感染小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及血清类鼻疽杆菌特异性IgG抗体滴度。结果:1.3.3×102CFU类鼻疽杆菌滴鼻感染BALB/c小鼠后,第21天、28天、35天和42天生存率分别为90%、90%、70%和60%,且感染率>90%。2.小鼠被低剂量类鼻疽杆菌感染后体重不断下降,肝脏、脾脏、肺脏及血液中均有类鼻疽杆菌定植,且脾脏定植量最高。3.感染21天后小鼠肝脏、脾脏和肺脏等脏器出现大量坏死灶和脓肿灶,伴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性渗出等病理改变,且免疫荧光检测到脾脏中存在类鼻疽杆菌。4、从感染后21天起,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持续增高,且增幅达到4倍以上;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组间t检验,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一种类鼻疽杆菌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为后续类鼻疽杆菌慢性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