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生物圈的主体,也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森林干扰和恢复已经被当做转换地表和大气碳的关键机制,所以对于两者的平衡有助于控制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但是森林干扰和恢复定量化时空信息缺乏。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获取空间信息和时间序列信息的重要手段被广泛用于获取森林变化信息。本研究结合实地调查以及各项资源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基于佛冈县1986年到2011年间的Landsat影像,运用LEDAPS预处理生成标准的地面反射率数据,结合标准数据和LandTrendr算法、VCT(vegetation change tracker)模型监测人工林森林干扰与恢复的长时间序列变化,分析了森林干扰的年份变化、干扰量以及干扰持续的时间,验证了两种算法用于识别干扰的精度,并结合佛冈县的森林干扰历史及现状探讨了人工林森林干扰的驱动力,提出了南方人工林森林经营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和非标准Landsat影像数据经LEDAPS处理前后反射率波谱与标准波谱具备相似形态,表明处理后的光谱更接近真实光谱。基于LandTrendr算法监测的结果显示佛冈县的森林干扰较为剧烈,每年一般都在1000ha左右。通过分析佛冈县森林干扰和恢复面积的趋势,发现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森林干扰和恢复的面积基本少于2000年以后的变化面积,其变化趋势比2000年以后平缓;从2000年开始,森林干扰面积逐渐上升且高于森林的恢复,但森林的恢复面积仍有所提升。结果还表明佛冈县的森林干扰主要为急剧的干扰事件。其中持续的森林干扰和恢复在佛冈县有一定量的分布,但总体的面积不大,与急剧干扰的面积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000年之前持续干扰和急剧干扰面积相当,变化比较平缓,到2000年之后,急剧干扰的面积远大于持续干扰,但两者的变化趋势都呈现波动上升。基于影像光谱识别以及通过比对干扰资料的可视化验证方法表明算法结果与真实地表的解译信息较吻合。基于VCT算法的森林变化监测结果表明佛冈县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开始,森林面积呈现明显递增趋势,非森林面积呈现递减趋势。自2000年以后,森林面积由53488.62ha下降到2011年的42807.06ha,特别在2005年到2007年间,下降的最为明显,说明在这阶段森林受到大面积的干扰,到了2009年之后,面积有所回升。2008年干扰率上升到最高由于该年年初遭受了80年一遇的持续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用材林、经济林、竹林及新造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基于混合方法的可视化精度验证表明干扰发生后和干扰发生前的对应位置可以很容易地从对应年份的影像上识别,并能够确定初次干扰的发生及其发生的对应年份和位置;基于像元尺度的精度验证表明森林干扰信息提取的总体精度达到71.51%,Kappa系数达到0.6738,表现出较高的干扰信息提取精度。综合各项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用于自动化地监测佛冈县的森林干扰工作的开展很有必要,得到的定性、定位与定量的结果,一方面为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评价森林生产力与森林生态碳储量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有助于指导南方人工林森林经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