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提高对预后不良DLBCL患者的识别。方法:收集在我院病理科确诊的DLBCL患者144例,选取30例同期健康检查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Monocyte,M)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M%),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Mon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MDSCs)比例,利用外周血中M%、M-MDSCs与校正的国际预后指数(Revi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R-IPI)评分结果结合,分析其对DLBCL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1、外周血中M%在初诊DLBCL患者及正常人的比较不同亚型DLBCL患者外周血中的M%,非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组患者高于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组的患者(P=0.006),分层分析发现,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不同亚型的预后不良组(R-IPI>2分)之间(P<0.001),而在不同亚型的预后好组(R-IPI=1-2分)之间及预后非常好组(R-IPI=0分)之间则均无差异(均P>0.05)。在non-GCB亚型患者中,预后不良组(R-IPI>2分)患者M%明显高于其他不同预后组(R-IPI=1,2分及R-IPI=0分),在GCB亚型患者中,预后不良组(R-IPI>2分)明显高于预后非常好组(R-IPI=0分),而与预后好组(R-IPI=1,2分)相比无差异。DLBCL患者外周血中M%在不同亚型和不同预后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可使患者外周血中的M%明显减低(P<0.001)。2、外周血中M-MDSCs在初诊DLBCL患者及正常人的比较DLBCL患者外周血中的M-MDSCs在不同亚型(GCB和no-GCB)之间无差异(P=0.076),但分层分析发现预后不良组(R-IPI>2分)及预后非常好组(R-IPI=0分)的non-GCB亚型组的患者M-MDSCs明显高于GCB亚型组(分别为P<0.001和P=0.003)患者,而预后好组(R-IPI=1,2分)的non-GCB组与GCB组无差异(P>0.05)。无论在non-GCB亚型还是GCB亚型患者组内,三组不同预后组间的M-MDSCs有明显差异(P<0.001)。DLBCL患者外周血中M-MDSCs在不同亚型和不同预后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CHOP方案可使患者外周血中的M-MDSCs明显减低(P<0.001)。3、外周血中M%与M-MDSCs在DLBCL患者及正常人的相关性分析三个不同预后组的DLBCL患者外周血中M%和M-MDSCs,在初诊的GCB组(分别为r=0.832 P=0.000;r=0.886 P=0.000;r=0.795 P=0.010))和non-GCB组患者(分别为r=0.767 P=0.000;r=0.814 P=0.000;r=0.892 P=0.000))中均呈正相关。4个R-CHOP方案化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M%和M-MDSCs呈正相关(分别为r=0.6172和0.7241,均P<0.0001)。3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M%与M-MDSCs无相关性(r=0.215,P=0.255)。4、不同亚型、不同预后、不同外周血M%水平的DLBCL患者生存分析生存分析发现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144例DLBCL患者,其5年生存率为61.09%(95%CI:43.72%-72.56%),不同亚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之间无差异(P=0.1692):non-GCB亚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43.9月(95%CI:41.3月-46.6月),GCB亚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47.8月(95%CI:45.6月-50.0月)。不同预后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之间均有差异(p<0.0001):预后非常好组(R-IPI=0分)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1.1月(95%CI:50.2月-52.1月),预后好组(R-IPI=1,2分)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43.7月(95%CI:42.4月-45.1月);预后不良组(R-IPI>2分)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0.2月(95%CI:29.4月-31.1月)。不同外周血M%水平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之间有差异:M%≥8%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低于M%<8%患者(p=0.0036),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在预后好(R-IPI=1,2)组及预后不良(R-IPI>2)组中,外周血M%≥8%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低于M%<8%患者(P=0.0168,P=0.0397),而在预后非常好(R-IPI=0)组中,外周血M%≥8%与M%<8%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无差异(P=0.3106)。5、应用ROC曲线对外周血中M%临界值的分析我们以R-IPI为预后诊断标准(即金标准),M%水平作为预后诊断,分析外周血中M%作为DLBCL患者预后判断指标的诊断试验,结果如下:在预后好组(R-IPI=1,2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8246(95%CI:0.7025-0.9466),如果取M%≥7%时,其预测预后的灵敏度为94.74%,特异度为66.67%,如果取M%≥8%时,其预测预后的灵敏度为54.39%,特异度为80.95%。在预后不良组(R-IPI>2),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7(95%CI:0.6215-0.7919),如果取M%≥8%时,其预测预后的灵敏度为60.61%,特异度为55.13%,如果取M%≥9%时,其预测预后的灵敏度为60.61%,特异度为66.95%,如果取M%≥10%时,预测预后的灵敏度为54.55%,特异度为83.88%。结论:1、M%联合R-IPI评分对不同预后的DLBCL患者有分层预测价值,尤其是在预后不良组(R-IPI>2分)的患者;有关其预测的最佳临界值,在预后好组(R-IPI=1,2分)患者,M%的临界值取8%,而在预后不良组(R-IPI>2分)患者,M%的临界值取10%时,其预测预后的的特异度均可达80%以上。2、M-MDSCs联合R-IPI评分在不同预后的DLBCL患者有分层预测价值,尤其是在预后不良组(R-IPI>2分)及预后非常好组(R-IPI=0分)的患者。3、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中的M%与M-MDSCs均高于正常人,两者在化疗前、后DLBCL患者的外周血中均呈正相关,而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则无相关性。4、应用R-CHOP免疫化疗后,患者外周血中M%与M-MDSCs均明显减低或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