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契约文书作为我国民间社会的法律文件和私家档案,它是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在基层社会运作的直接反映,有“民间正史”的美称。本文通过对清代山西2366件契约文书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了清代山西土地买卖的原因、各类土地的地价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笔者深入区域内部,分晋西北、晋南、晋中三大区域来探析地价的异同。清代山西土地买卖的原因有使用不便、使用不足、差粮紧急、家事紧急、年荒、地邻不和、绝户等十一种。笔者分两大类来研究地价。第一类,从有无种植物的角度,分白地和苗地两种土地类型。第二类,从地块所处位置与肥沃程度,分水地、平地、坡地、园地四种土地类型。通过分类探讨这两大类地价的变化趋势。笔者发现,苗地地价普遍比白地地价高。就土地类型而言,平地、坡地、园地、水地四类土地的价格顺序为水地最高,园地次之,平地居第三,坡地最低。这主要与土地质量、土地附属物、契约性质、买卖双方的实际情况等密切相关。就山西区域内部来说,呈现出鲜明特性。首先,就土地交易类型来说,晋南地区土地交易集中于平地,而晋中和晋西北地区集中于白地。其次,就土地交易数量来说,从纵向来看,清代中后期土地买卖数量比前期多;从横向来看,晋西北和晋中地区,尤其是晋西北地区的土地买卖数量比晋南地区多,这与晋南地区人均耕地数量相对较少有很大关系。再次,就地价变化趋势来说,晋西北地区的地价变化趋势比晋中和晋南地区的地价变化幅度大,并且晋西北地区的地价拐点在道光时期,而晋中和晋南地区的地价拐点却在嘉庆时期。最后,从地价方面来说,就园地来讲,晋中地区的园地价格最高,晋西北次之,晋南最低。而除园地外,晋南地区的土地价格要普遍高于晋西北地区。虽然山西区域内部有很大差异,但其地价的整体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即地价在嘉庆之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嘉庆之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知,清代山西地价的拐点在嘉庆时期。地价的这种变化趋势究其原因,是受人地矛盾、土地利用的多样化、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赋税增加、罂粟种植、灾荒频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