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成都彭州蔬菜基地(CDPZ)土壤中分离得到两株能以多菌灵作为唯一碳氮源生长的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DNA基因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这两株细菌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将其命名为GRPD-1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将其命名为YE-2,具备降解多菌灵能力的肠杆菌为国内首次报道。考察了菌株生长与降解多菌灵之间的关系,发现两株细菌的生长量与多菌灵的残留量整体成镜像关系,即随着菌株生长量的提高,多菌灵含量降低。选择外加不同碳源、氮源、初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为单因素条件考察其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GRPD-1在外加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pH7.0,温度30℃,接种量9%的条件下降解率达到91.2%;菌株YE-2在外加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pH7.0,温度30℃,接种量7%的条件下降解率达到94.5%。菌株在降解培养基中培养2天后,分别测定细菌胞外及胞内的蛋白质含量和酶活,结果表明两个菌株产生的降解酶均为胞外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其蛋白酶的组成与大小,结果显示两株细菌和多菌灵降解相关的酶均为诱导酶,其中GRPD-1降解多菌灵的酶有3个,分子量大小集中在33.0KDa~66.2KDa之间,YE-2的降解酶有4个,分子量大小在94.0KDa以上。选用海藻酸钠(SA)分别对两株细菌进行包埋固定,处理含有50mg/L多菌灵的无菌水,与未包埋的实验相比较,包埋后GRPD-1对多菌灵的降解率提高了34%,YE-2提高了35%。选择YE-2菌株处理含有10mg/g多菌灵的实验土壤,分别在第4、8、12天时测定土壤中多菌灵的含量,结果在第12天时多菌灵残留小于0.4mg,降解率达到96%以上,基本实现对土壤中多菌灵的完全降解。因此两株细菌对污水和土壤中多菌灵的生物修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