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恭维语应答的变异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x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恭维语是对谈话对方的积极评价,因此被称为“社会的润滑剂”。近年来恭维语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热点,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不断变革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汉语中传统的语言使用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本文就这一变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本文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 1.汉语恭维语应答总体趋势如何? 2.男性与女性的恭维语应答是否存在差异,有何差异? 3.不同年龄群体的恭维语应答是否存在差异,有何差异? 本次调查以同一职业背景的石家庄铁路工人为调查对象,通过语篇补全测试(DCT)搜集资料进行;进而从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定性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汉语恭维语应答策略总体分布与传统模式不同,恭维语应答策略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群体间存在系统变异: 1.汉语恭维语应答中的接受多于拒绝,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显性接受。 2.女性年龄越小越倾向于显性接受,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显性拒绝和回避。 3、男性的隐性接受尤为突出甚至超过了女性。 本次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礼貌变化的影响;在实践方面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以及被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回顾了相关的理论和以前有关恭维语应答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介绍的本次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的设计及数据的收集。 第四章研究结果和讨论,包括恭维语应答与年龄与性别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讨论这一研究结果。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
其他文献
我现在的状态有焦虑、有期待、也有坦然……焦虑的是独立于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期待创作中无限的可能,调整状态,坦然的接受“讫”、“起”。万物不可能始终在动,它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再开始。  ——杨茹  杨茹  1987年 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2006年 鲁迅美术学院  进入版画系铜版工作室  2012年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版画研究  采访时间/6月16日  采访
二十世纪,李尔王被普遍的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本文在分析前人对李尔王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实主义和政治观点,在对作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李尔王悲剧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