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肾脏肿瘤术前年龄、性别、血液系统的变化、临床分期及肿瘤病理类型等与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1~2008.12年共290例成人肾肿瘤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年龄为19~81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女性115例,平均年龄为49岁;男性175例,平均年龄为54岁。左肾肿瘤157例,右肾肿瘤133例。其中透明细胞癌20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8例,肾嫌色细胞癌6例,未分类肾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3例,集合管癌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4例,肾盂癌7例,肾母细胞瘤1例,肉瘤样肾细胞癌12例,鳞状细胞癌2例,粘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1例,恶性间质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1例,恶性横纹肌样瘤1例,良性间叶源性肿瘤1例,嗜铬细胞瘤3例。术前做相关的血液学检查,术中统计失血量,术后观察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术后有相关DIC的临床症状的患者抽血查DIC全套。结果:我们对290例肾肿瘤患者进行了分析,共有7例发生DIC,良性肾肿瘤术后无DIC的发生,其中透明细胞癌4例,肉瘤样癌2例,肾盂癌1例,平均年龄59岁;其中男性6例,平均年龄62岁;女性1例,39岁。DIC分期:临床前期(前DIC)1例,早期(高凝期)5例,中期(消耗性低凝期)1例,无晚期(纤溶亢进期)。使用卡方检验,术前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与否统计的P<0.05,年龄段与病理类型统计得P<0.005,即PT、APTT、FIB、年龄、病理类型对术后DIC的发生影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前Plt下降、单核细胞升高、性别、临床分期对术后DIC的发生影响差别雾统计学意义。结论:1良性肾肿瘤本身对术后DIC的发生无影响,但肿瘤较大破裂合并出血的患者需要注意,可以输注红细胞、血浆等。2恶性肾肿瘤患者术前PT、APTT、FIB检测升高的患者术后发生DIC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患者。3恶性肾肿瘤患者术后DIC多见于76-85和56-65这两个年龄段,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4肉瘤样肾细胞癌和肾盂癌术后DIC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病理类型。5恶性肾肿瘤患者术前Plt的下降、单核细胞的升高、临床分期、性别对术后DIC的发生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