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健康教育对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相关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以及骨密度的影响,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进而达到提高患者骨质疏松知识水平和健康信念,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习惯及膳食摄入状况,增强骨质疏松常规治疗效果的目的。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唐山市某三甲医院经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EXA)诊断为骨质疏松且符合本次研究入选标准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人的ID号,单号作为教育组,双号作为对照组,在两组均接受相同的骨质疏松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教育组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干预期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及干预后两组患者之间的骨质疏松知识、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得分情况、骨质疏松相关健康行为的变化、膳食构成和营养素摄入情况及骨密度的变化。膳食调查的资料采用营养计算器V2.5计算,所有调查表收回审核后用Epi Data3.1.0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比较,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症知识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教育组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知识总分、钙知识及运动知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的危险因素知识得分,教育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患者的危险因素知识得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骨质疏松健康信念: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教育组患者干预后的骨质疏松健康信念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均有明显提高,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骨质疏松健康信念各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健康信念总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教育组患者除严重性分量表外的其他分量表得分及骨质疏松健康信念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质疏松自我效能: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比较,教育组患者干预后的骨质疏松自我效能总分、运动效能和钙效能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此三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教育组患者的骨质疏松自我效能总分、运动效能和钙效能三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骨质疏松相关健康行为:教育组患者在经过6个月的教育干预后,吸烟、饮酒、每周运动次数、每周食用豆制品次数等各项行为均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前后食用豆制品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饮酒、饮浓茶等行为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骨质疏松相关健康行为比较,教育组中饮浓茶、久坐、日照时间<30min/d等不良行为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而运动次数≥3次/周、食用豆制品≥3次/周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膳食结构: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比较,教育组干预后谷类薯类及杂豆、蔬菜类、奶类及奶制品和大豆类及坚果的摄入量符合推荐摄入量的患者比例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各类食物摄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谷类薯类及杂豆、蔬菜类、水果类、鱼虾类、蛋类、奶类及奶制品、大豆类及坚果、油脂类和盐的摄入量,教育组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中推荐摄入量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营养素摄入情况: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比较,教育组患者干预后的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钙、磷、锌、镁和膳食纤维的平均摄入量较干预前更接近推荐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各营养素平均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教育组患者的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钙、锌、镁、膳食纤维的平均摄入量较对照组更接近推荐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骨密度:经过六个月的教育干预与治疗,两组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有提高,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两组骨密度增高的差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组患者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的增幅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之间比较,教育组患者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个体化营养健康教育能够提高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知识水平、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2个体化营养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相关健康行为的改善。3个体化营养健康教育对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膳食的合理摄入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4个体化营养健康教育能够增强骨质疏松常规治疗效果,增加骨密度,起到了辅助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