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主义思潮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最初的主张是亚洲国家要联合一致,抵抗西方列强对亚洲的侵略,维护自己的主权独立和民族精神。到20世纪前期,中日两国形成了亚洲主义思潮的主流学派,其中,日本亚洲主义思潮主流学派以右翼学派为主流,而中国亚洲主义思潮主流学派则以民族革命学派为主流。在19世纪中后期,遭受西方殖民势力侵略和压迫的中日两国都出现了民族危机,都走上了寻求恢复国权的道路。但是,到20世纪前期,日本旨在谋求大东亚的殖民霸权,而中国则谋求本民族的救亡图存,因而两国亚洲主义思潮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主流学派。中日亚洲主义思潮都以“兴亚”、“联亚”为基本理论,即主张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亚洲各国要团结起来抵抗侵略。二者虽在形式上基本相似,但在原则上却完全不同。明治维新后,由于日本政府极力推行侵略东亚的军国主义扩张政策,日本的亚洲主义思潮逐渐发生了变化,即出现了以“亚洲联合”为幌子实施其“侵亚”和“吞亚”图谋的右翼思潮,并成为日本亚洲主义思潮主流学派。20世纪前期的中国也形成了亚洲主义思潮,即以民族革命志士孙中山、章太炎、李大钊等提出他们的亚洲主义理论:孙中山倡导的“大亚洲主义”,既主张弘扬亚洲传统文化,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联合亚洲各民族以共同奋斗;章太炎提出“亚洲和亲论”,倡导亚洲联合,反对帝国主义;李大钊提出“新亚细亚主义”,主张亚洲被压迫民族联合奋斗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中国的亚洲主义思潮主流学派对当时中国反帝反侵略的革命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中日亚洲主义思潮主流学派各具重要特征,日本所追求的是不正当的亚洲霸权,而中国所追求的则是正当的恢复国权。因此,两国亚洲主义思潮主流学派都有深远的影响,在日本导致其军国主义扩张极尽疯狂,把国家推向黩武主义的战争深渊而无法自拔;在中国则激发了波澜壮阔的民族革命运动。中日亚洲主义思潮主流学派之所以存在如此重大的差异,其主要根源就在于,两国具有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国家整体实力、现实具体国情。任何社会思潮都是该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同为思考亚洲命运的亚洲主义思潮,在中日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就产生了不同的发展与变化。日本的亚洲主义思潮主流学派起于兴亚“兴亚”终于“侵亚”,中国的亚洲主义思潮主流学派则始终是指导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以恢复国权的理论武器,这是中日两国亚洲主义思潮主流学派之国运价值取向的最大区别。通过考察中日两国亚洲主义思潮主流学派,可以树立一种正确的亚洲主义观:东亚各国无论采取何种国家制度和民族发展模式,都只有在坚持各国平等尊重与友好合作的前提下,实现双边互利共赢或多边普遍受益,才是真正达成“东洋和谐”境界的合理选择,也是最终实现“东亚共荣”境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