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牧草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子标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牧草研究的进程。
本研究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禾本科种质基因组DNA。实验结果表明,改良的CTAB法提取的DNA纯度和产量高。
利用37对ACGM引物对55份禾本科种质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569条谱带,皆为多态性条带。对12份臂形草属种质进行ACGM-PCR扩增,共产生126条谱带,37对引物中,有30对引物可以在至少1份材料中得到特异性PCR产物。在获得特异性产物的30对引物中,有27对引物获得多态产物。
ACGM标记聚类分析表明:糖蜜草和两份尾稃草间遗传距离相对较近,其余引进种质都能在各自属内聚为一小类。在阈值为0.20时,可将55份种质划分为A类群(包括13个属)及3个小类。对12份臂形草属种质ACGM聚类分析表明,巴拉草和湿生臂形草各为一类,其余10份种质聚成类群A。
本研究对12份臂形草种质进行ISSR-PCR,在17条引物中共扩增出286条谱带,其中280条具多态性,各种质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86~0.968;利用16条ISSR引物对8份黍属种质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52条谱带,其中146条具有多态性,种质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87~0.803。种质问的特异性分析表明:研究选用的17条ISSR引物不能将此12份臂形草种质区分开;选用3条引物可以将这8份黍属种质区分开。
12份臂形草种质ISSR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85的水平上可将这12份臂形草种质分成了两类,其中巴拉草和湿生臂形草为一类群(A),其余种质为另一类群(B)。遗传相似系数在0.684的水平上可将巴拉草和湿生臂形草分开,使其独立成群,类群B不变。这与用ACGM标记分析12份臂形草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
8份臂形草种质的ISSR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7水平时,嘎顿坚尼草(C)和圭亚那坚尼草(B)可各自归为一类群,其余归为另一类群(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