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灯光遥感指数的美国白蛾传播风险预警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fz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是中国农林部门共同管理的重大外来入侵生物检疫对象,自1979年入侵我国后,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危害程度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中国生态安全。引入灯光遥感指数定量化模拟表达人为活动对有害生物的传播影响,以GIS(Geo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的栅格代数运算为基本方法,开展精细化的传播规律、空间分布格局和扩散风险测报预警研究,对基层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对保护农林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记载了人为活动是驱动美国白蛾扩散传播的核心变量,但缺乏对美国白蛾历史统计数据的系统分析,定量化阐述扩散传播特征,揭示其人为传播主导。由于人为活动复杂多样性、空间表达的困难的现实,使得现有风险评估缺乏对这一关键变量考虑,从而影响风险预警精度。依靠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扩散特征及格局分析新方法,提高人为活动等变量的精准性和传播风险预警的精度,是美国白蛾扩散预警分析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的美国白蛾专项调查数据、疫区公告数据,结合夜视灯光遥感数据NPP/VIIRS、MODIS数据等,融合GIS地统计方法理论,提出了以空间自相关及标准差椭圆面拟合样本数据来揭示扩散传播特征及格局的空间的分析方法;研究和提出了用灯光遥感数据模拟人为活动影响力场,并将灯光遥感指数引入美国白蛾的传播风险及危害程度预警模型,取得以下的主要结果。(1)美国白蛾总体呈随机性分布,但局部又具区域聚集特征,扩散传播是自然扩散的确定性过程与人为传播随机过程的叠加。近年来,美国白蛾年均扩散面速度达到58769km~2/a,线速度达131.82km/a,主方向扩散线速度为75.21km/a,人为活动是扩散传播的主导因素。(2)与基础地理信息模拟的人为活动变量相比,灯光遥感指数的影响力指示效果更好;引入该指数使美国白蛾的传播风险总体精度提高了3.3%。(3)扩散传播风险预警模型的ROC曲线表明,灯光遥感指数是最为敏感、作用最显著的变量,进一步说明人为活动是扩散传播的主要影响变量。(4)扩散预警结果表明,将来美国白蛾的高风险及极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并呈现向南、向西的扩散传播趋势;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的南部地区,是目前主要的防控区;长远来看,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蒙新高原的农业区、城市城镇区也将是扩散传播的重要目标区域。(5)历史以来形成的疫区与全国土地利用及生态景观叠加表明,美国白蛾形成了以农业植被等人工植被为寄主,在人为活动高密度区扩散传播、定殖、繁育、发生发展和危害格局,历史上其沿着渤海湾、大别山两侧狭窄廊道,以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壶口而扩散,但未能定殖于周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意味着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抗性及生物多样性阻遏作用。因此,优先开展传播廊道、咽喉地段、壶口区域的监测、预防和除治工作,可有效堵死美国白蛾蔓延扩展通道。加强近自然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健康,构筑生态屏障,可遏制美国白蛾南下、西扩、北上的势头。(6)以GIS空间矩阵模型为基础,用250m尺度的空间单元模拟表达测报变量及预警结果,以0~1概率化数值实现了风险值的空间连续化描述,并以可视化地图表达和交互式理解,提高了预警精度,奠定了时空化测报预警的技术基础,对基层开展检疫和防治具明显的空间指示作用。本文融合GIS方法理论,首次提出并定量阐述了应用样本数据表征美国白蛾传播格局及几何特征参数的空间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夜视灯光遥感数据、土地利用及地理环境阻抗的人为活动影响力场的灯光遥感指数,并将该指数引入美国白蛾的传播风险及危害程度预警,对于提高测报预警精度,建立时空测报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以0~1概率化测度和可视地图表达测报风险,对于基层单位理解和应用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本文提出的空间分析方法及预警技术对于其它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研究等,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竹阔混交是一种综合效益优势突出的毛竹林经营模式,在维持竹林生态系统平衡和长期生产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实生产中竹阔混交林多为天然次生林改造或退化后毛竹扩展而成。目前,就混交比例、混交树种研究薄弱、系统性差,导致经营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了竹阔混交林科学经营与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本文针对竹阔混交林经营技术中亟待解决的混交比例和树种问题,以福建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内竹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毛竹-多种阔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车辆保有量日益增加,生产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零部件愈发复杂性,导致其研发和制造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中,CNC技术(数控技术)的运用使汽车行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也使汽车零件加工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基于此,文章针对数控技术在汽车零件制造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提出策略以供参考。
期刊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盲目改造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衰减,并威胁物种的栖息环境。探索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能够通过促进区域尺度上的生物保护活动,如保护区的设计和生境恢复,应对和解决生物多样性缺失的潜在威胁。热带森林作为植被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均松是海南岛热带山地森林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之一,由陆均松作为建群树种所组成的植物
学位
杨树溃疡病是重大的生物灾害,分布广、危害重,对我国杨树人工林产业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威胁。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引起杨树溃疡病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以葡萄座腔菌为靶标,筛选获得了具有开发潜力的生防链霉菌菌株,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16S r DNA序列分析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等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探索该菌株的发酵条件、5-50L大型设备发酵工艺;并对菌株发
学位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科学采伐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对实现毛竹资源可持续经营至关重要。带状采伐改变了劳动密集型的培育模式,可以实现竹林机械化经营,已经成为竹林科学培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当前带状采伐多关注于林内生境及竹林恢复特征,对毛竹林自主调控过程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以苏南地区毛竹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4种带状采伐宽度(CK(择伐经营,不进
学位
我国旱区面积大,分布广,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旱区主要分布荒漠和草原植被,结构简单,低矮、稀疏。植被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等是旱区植被生长状况评价与荒漠化监测的重要指标,遥感技术已成为植被信息提取与反演的主要手段。然而,光学遥感植被信息提取技术多应用于森林与草原植被,对荒漠植被研究比较薄弱。近年来,稀疏植被研究受到关注,但是关于稀疏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研究,在估算方法上仍存在着诸多
学位
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是世界范围内针叶树上最常见和分布最广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危害了针叶林的生态平衡。内生微生物促进寄主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和食叶昆虫的侵害,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松枯梢病发病时,内生微生物作为生活于寄主植物中的微生物,首先与病原菌发生接触并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在过往研究中往往被忽视。本研究以松枯梢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松
学位
混交林结构复杂且树种多样性丰富,比人工纯林有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在森林经营的历史中已在理论层面也形成了要把人工纯林逐步改造为复层、异龄、混交林分的经营方法。了解天然混交林复杂的空间结构、分析不同经营措施对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及空间结构与单木和林分生长的关联对于森林的精准经营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中12块1公顷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判断3种林层定量划分方法在
学位
随着我国天然林的全面禁伐,木材供给短缺的问题更为明显,因此木本竹的开发利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作为我国分布最广的木本竹种,凭借其优质的材性成为良好的木材替代品,其用途广泛涉及家具、建筑和造纸等各个方面。另外,竹浆造纸具有原料易得和成纸光滑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木浆造纸,然而木质素的降解一直是竹浆造纸工业实现绿色环保的难点之一。因此,研究毛竹木
学位
本文在崂山风景区典型次生林区域,沿5条调查样线共设置69个20m×20m的样地,记录各样地的物种组成、各项地形指标,通过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分析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木本植物的功能性状。根据样地-物种重要值矩阵,通过k均值划分和ward聚类,将样地划分为不同的群丛类型。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研究不同群丛类型以及乔木、灌木、草本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