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对生于明末,历经明清易代的安徽桐城诗人钱澄之及其诗歌创作做一综合探讨。 首先对其家世及生平加以考察,以便于理解和把握这位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诗歌创作的思想根基。钱澄之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先祖曾为抗击外族入侵而显赫一时,历代多有人入仕为官;只是时有沉浮,从钱澄之上溯数代,少有显达,但钱氏家族历来以诗书持家,勤劳节俭,乐善好施。钱澄之立身行事的正统思想有着受其祖、父辈影响的深深印记。《易学》作为钱氏家学对钱澄之影响显然也是较深刻的;他对《庄子》颇有研究,著有《庄屈合诂》,综合这些因素我们不难看出,钱澄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里集儒释道为一体:清军入关后,他忠于先朝,辗转闽粤,投身抗清复国运动,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是正统的儒家忠君思想在其身上的体现;他讲求斗争艺术,不作无谓的牺牲,善于远灾避祸,甚至以退为进,保存斗争实力以求更大的进取;他淡泊名利,甘于贫困,显然是他对道家思想的灵活应用;钱澄之还与深谙佛理,并曾一度削发为僧,“在世弃世,世本无累”,“真能去世,莫如忘心”,对释氏的参悟达至了相当的境界。 其次,作为诗人的钱澄之有着自己明确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主张诗歌要本于性情,这显然是对明末受七子影响只图形式不重思想内容之流弊的纠正。他强调苦吟,主张远宗风雅,反对缘饰矫情,这都是对我国诗歌创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反映了诗人向诗歌优秀创作传统回归的倾向。 对钱澄之诗歌创作的论述据其生平亦分之为前后两部分:前期诗歌见证了明末政治腐败以及清军入侵给中原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和灾难,讴歌了爱国军民顽强不屈的抗敌精神,痛斥了卖国者的丑恶嘴脸;后期则以隐居田园为主,隐居则乐于农事,表现自给自足,甘贫乐道的田园情趣;远游则或与友人相酬唱,或凭吊古迹,寄托哀思,表露气节。最为可贵的是,不论是前期或后期,诗人始终关注民生疾苦,揭露当朝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在这一点上他继承了以伟大爱国诗人杜甫为代表的优良传统。 钱澄之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他擅长白描,又力主表达真情实感,质朴、率真、自然天成为最大特色。而因其经历和遭遇的曲折颠沛,其诗歌整体风格呈现出慷慨激越悲悯哀伤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