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沁源,在太岳抗日根据地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942年10月,太岳根据地北部遭到了日军的疯狂扫荡,日军占领了沁源县城关及其附近地区。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根据当时的作战形势以及沁源地区的人文地理优势决定对敌展开围困作战。在为期两年半的围困后,日军被迫于1945年4月逃离沁源,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沁源围困战的胜利。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沁源围困战的背景,主要从沁源的重要地位以及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尤其是沁源的多次“扫荡”进行分析。1940年11月到1942年10月之间,沁源经历了日军的四次大扫荡。日军在最后一次大扫荡后并未撤走全部兵力,而是留置部分兵力加以驻守,企图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日军侵华策略的变化使太岳地区尤其是沁源的抗战方式发生变化。第二部分主要对沁源围困战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包括围困作战、兵民联合、围困战术和战争胜利四个方面。太岳军区和太岳党委针对沁源当时的斗争形势,在毛泽东持久作战和“兵民是胜利之本”思想的指导下,确定了围困作战的斗争策略,并成立了沁源各级围困作战指挥部。沁源县围困指挥部说服带领群众空舍清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转移,给日军留下一座空城;通过带领群众打窑洞、抢粮、抢耕、抢种、建立山头集市等方式,切实解决已转移群众的生活问题;在敌军威逼利诱群众组建“维持会”时,派出干部、民兵深入群众进行民族气节教育和政治教育,使敌军的“维持会”始终没能建立起来;以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为指导,组建民兵集团,提高了沁源的作战效率。此外,整个围困战争中,沁源军民坚持了毛泽东的游击作战思想,创造发展了许多具体的游击战术,包括地雷战、麻雀战、联防战和破袭战,使游击战争显示了神奇的威力。1945年4月11日,围困战获得最终胜利,沁源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总结围困斗争胜利的经验。沁源围困战的胜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斗争经验,沁源围困战是我国战争史上的一次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