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骨骼肌损伤是运动损伤中常见的损伤,关于其治疗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离心运动复制大鼠骨骼肌损伤模型,观察肿节风多糖对大鼠骨骼肌愈合过程中micro-RNA、炎症因子、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肿节风多糖在骨骼肌运动损伤愈合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方法:选用24只8周龄Wistar健康雄性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组:安静对照组(A)、离心损伤组(B)、自然恢复组(C)、肿节风干预组(D)。通过大强度离心运动建立运动损伤模型,用时四周,每周运动时间、速度不断递增。造模成功后,再进行为期一周的灌药及自然恢复。用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腹腔注射。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得到血清后置于超低温冰箱保存;迅速取少量比目鱼肌,放入多聚甲醛中进行固定;取比目鱼肌,如米粒大小快速投入3%的戊二醛固定液中固定;再取比目鱼肌,快速放入EP管锡纸包裹置于超低温冰箱等待匀浆。(1)血清CK、LDH、MDA、T-AOC采用比色法进行检测。(2)骨骼肌中的miR-155-5p、miR-133a-5p、SOCS1m RNA、IL-1βm RNA采用RT-PCR法检测。(3)骨骼肌中SOCS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实验法检测。(4)骨骼肌Pax7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5)制作电镜切片,进行骨骼肌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1.与A组相比,损伤后B组的血清CK、LDH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恢复后C组与A组相比,CK、LDH水平含量仍然偏高,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且D组与A组相比,无差异(P>0.05)。2.与A组相比,损伤后B组的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恢复后C组的MDA水平与A组相比,MDA含量仍然偏高,差异显著(P<0.05);且D组与A组相比,无差异(P>0.05)。T-AOC的含量各组之间无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3.与A组相比,损伤后B组的骨骼肌miR-155-5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恢复后C组的骨骼肌miR-155-5p表达水平与A组相比,骨骼肌miR-155-5p表达水平仍然偏高,差异极显著(P<0.01);且D组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miR-133a-5p的表达各组之间无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4.与A组相比,损伤后B组的SOCS1m RNA、SOCS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恢复后C组的SOCS1m RNA、SOCS1蛋白表达水平与A组相比,SOCS1m RNA、SOCS1蛋白表达水平仍然偏高,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且D组与A组、B组、C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且SOCS1m RNA、SOCS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5.与A组相比,损伤后B组的大鼠骨骼肌IL-1β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恢复后,C组与A组相比,大鼠骨骼肌IL-1βm RNA表达水平仍然偏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D组大鼠骨骼肌IL-1βm RNA表达水平降低,与A组无差异(P>0.05)。6.与A组相比,损伤后B组的Pax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1)。恢复后C组的Pax7蛋白表达水平与A组相比,Pax7蛋白表达水平仍然偏高,差异极显著(P<0.01);且D组与A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且Pax7蛋白表达水平依旧偏高,D组与B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D组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7.通过电镜观察,发现A组大鼠骨骼肌肌节、Z线排列整齐,线粒体工整的排列在Z线两侧,大小均一。B组与A组比较,肌节发生扭曲,大面积肌丝断裂,结构紊乱,线粒体肿胀。在C组中,Z线依旧处于断裂状态。在D组中,Z线排列清晰工整。肌节没有断连、扭曲现象,线粒体排列整齐。研究结论:1.Wistar雄性大鼠进行四周连续大强度离心运动可以有效的建立骨骼肌损伤模型。2.骨骼肌损伤后,大鼠血清中的CK、LDH、MDA的含量明显增多,骨骼肌组织的miR-155-5p、IL-1βm RNA、SOCS1蛋白、SOCS1m RNA、Pax7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电镜观察,骨骼肌纤维受损明显。3.肿节风多糖干预恢复后,大鼠血清中的CK、LDH、MDA的含量明显减少,骨骼肌组织中的miR-155-5p、IL-1βm RNA、Pax7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SOCS1蛋白、SOCS1m RNA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电镜观察肿节风多糖干预后,肌纤维恢复明显。4.肿节风多糖对于治疗运动性的骨骼肌损伤具有一定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miR-155-5p/SOCS1/IL-1β信号通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