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长鳍篮子鱼为实验材料,对其消化道的酶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进行了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长鳍篮子鱼的消化道结构及其生理特点,丰富篮子鱼类消化生理基础资料,为长鳍篮子鱼配合饲料研制及优化养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篮子鱼人工养殖业的发展。
1.人工养殖长鳍篮子鱼消化道指数及三种消化酶活性分布
以体重58.51±21.15g、体长13.08±1.856cm的长鳍篮子鱼为实验材料,对其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活性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长鳍篮子鱼的消化道指数,其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幽门盲囊重、比肠重、比肠长分别为0.1572±0.0230、0.0166±0.0060、0.0115±0.0070、0.0043±0.0021、0.0202±0.0102、2.595±0.457;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Y=0.0806X2,5457(r=0.9777,P<0.01)。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的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肠>肝脏>胃;淀粉酶的比活力顺序为肠>幽门盲囊>胃>肝脏;脂肪酶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肝脏>肠>胃;肠的总蛋白酶活、总淀粉酶活、总脂肪酶活在各消化器官中都最高。肝脏、胃、肠、幽门盲囊的A/P值分别为2.15、22.65、3.81、1.96。研究表明,肠道是长鳍篮子鱼消化食物的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根据消化道指数、消化酶分布、A/P值,表明长鳍篮子鱼是偏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2.长鳍篮子鱼消化道的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
采用电镜和光镜技术研究了长鳍篮子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层扁平细胞下有粘液细胞,粘膜下层含有大量腺体。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胃贲门、盲囊部分布有许多腺体,幽门部较少;胃柱状细胞中有较多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一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吞饮泡。肠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含有许多杯状细胞,肠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密集的微绒毛,侧面有连接复合体,胞内细胞器较丰富,在细胞上部分布有大量多泡体。由前肠到后肠,粘膜褶皱由高变低,数量逐渐减少,肌层逐渐变厚,后肠分布有大量淋巴细胞,紧密排列成环状。幽门盲囊组织构造与肠道相似,但上皮细胞游离面有比肠道更密集的微绒毛。长鳍篮子鱼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特点与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3.长鳍篮子鱼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鳍篮子鱼消化道粘膜上皮表面细微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长鳍篮子鱼食道粘膜为纵行粘膜褶皱,在褶皱上又有“V”字型次级褶皱,粘膜上皮表面有许多分泌孔,还可见有较多腺体导管的开口,细胞扁平,似鳞片状,无细胞间隙。胃粘膜褶皱为麻绳状纵向排列,粘膜上皮表面有许多沟回,细胞之间有较多的胃小凹,在上皮表面可见有乳头状突起,未见有微绒毛,细胞为多边形,无细胞间隙。肠粘膜分布着密集排列的肠绒毛,绒毛呈拇指状或扁平状,粘膜上皮表面呈脑回状,分布有许多分泌颗粒,细胞游离面分布着丰富的微绒毛,细胞为多边形、圆形、不规则形,有细胞间隙。幽门盲囊粘膜上皮的结构与肠道相似。同时,还探讨了粘膜上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长鳍篮子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和定位
应用4种兔抗胃肠激素抗体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长鳍篮子鱼消化道中的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5-HT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食道和胃分布数量多,在幽门盲囊和肠道分布数量少;Som细胞集中位于食道和胃部,数量多,幽门盲囊和肠道未检出;NPY细胞在肠道有少量分布,其余各段均未检出;Gas细胞在幽门盲囊和小肠有少量分布,食道和胃未检出。4种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对其可能的生理作用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