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耕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主要体现在耕地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长期以来,我国偏重土地资源的数量管理,而忽视了质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耕地资源的产出能力。目前,如何更有效地监测耕地质量的变化还处在摸索阶段。构建一套科学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已成为当前开展耕地质量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以汉南区作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的研究区,从耕地质量监测控制区研究出发,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与耕地质量内涵探讨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构建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形成一套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耕地质量监测控制区划分方法。对比分析聚类分析法、分等因素组合法在划定耕地均质区上的优劣势,综合两者优势,构建“等别—限制性因素”监测控制区划分方法。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采用“等别—限制性因素”方法,以自然等别为控制,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四种限制性因素为主导,将汉南区划分为7类监测控制区,并随机布设16个监测样点。应用统计学方法,针对16个监测样点与589个农用地分等单元图斑,分别计算自然等别、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三个定量数据的均值、标准差、方差、偏度以及峰度。结果显示,两者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较一致;应用面积代表性指数模型,将7类监测控制区所布设的监测样点数量做面积代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监测控制区监测样点的RIA(面积代表性指数)均小于等于0.3。2、构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耕地质量内涵,选取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耕地产量、土壤污染状况、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土壤酸碱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地利用效率以及资金投入效率作为监测指标。综合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构建“AHP—熵权法”。基于16个监测样点数据,采用因素加权法,对比分析层次分析法、熵权法、“AHP—熵权法”得出的权重和评价结果。结果显示:(1)“AHP—熵权法”所得权重和样点评价结果介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之间。(2)层次分析法所得样点评价结果全部高于熵权法。(3)层次分析法所得剖面构型以及土壤酸碱度的权重结果与熵权法差异较小。(4)相比于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极大弱化了土壤污染状况、表层土壤质地、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地利用效率、资金投入效率指标的影响,重点加强了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