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及斑块稳定性的分子学研究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4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和长期随访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CEA手术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5年7月在聊城市脑科医院行CEA治疗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合并慢性病、吸烟史等,主要临床症状,影像学上病变血管部位、侧别、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观察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长期随访过程中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再狭窄情况。1.手术安全性的探讨:统计CEA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的具体情况。并发症情况分为主要的并发症和次要的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死亡,次要的并发症包括切口血肿、切口愈合不良、神经损伤、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肺部感染。使用单因素分析,评估患者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及手术处理和术后主要并发症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患者基本情况、临床症状等哪几项是导致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按开展手术时间分为初期经验组(2008年~2011年)和近期经验组(2012年~2015年),并分析不同时间段内患者出现各项并发症的趋势。2.手术疗效的探讨: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12个月的随访,平均18.9个月,长期随访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1.430例CEA手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狭窄解除后即可行经颅多普勒(TCD)测定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SPV)、搏动指数(P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2.发生主要的并发症共有12例(2.7%),死亡1例(0.2%),脑出血1例(0.2%),脑梗死6例(1.3%),心肌梗死4例(0.9%);次要的并发症70例(16.3%),其中切口血肿形成6例(1.3%)、切口愈合不良4例(0.9%)、神经损伤18例(4.2%)、CHS38例(8.8%)、肺部感染4例(0.9%)。单因素分析示:年龄≥70岁、改良Rankin评分(m Rs)≥3分、不稳定斑块、既往心脏病病史的患者术后30天内主要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m Rs≥3分两个因素是术后30天主要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初期经验组共184例,发生主要的并发症有10例,其中死亡1例,脑出血1例,脑梗死5例,心肌梗死3例,次要的并发症52例,其中切口血肿形成4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神经损伤12例、CHS 29例、肺部感染3例;近期经验组共246例,发生主要并发症有2例,其中死亡0例,脑出血0例,脑梗死1例,心肌梗死1例;次要并发症18例,其中切口血肿形成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神经损伤6例、CHS 9例、肺部感染1例。3.长期随访过程中,剔除死亡病例,有5例患者术后1年左右经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术后再狭窄,其中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内科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余424例患者术后1周、6个月、1年复查颈动脉彩超(CDUS)示最狭窄处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6个月、1年复查TCD示MSPV和P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共43例患者术后1年左右复查CT灌注示术前缺血区脑血流(CBF)增加、脑血容量(CBV)减少、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减少(p<0.05);424例患者术后1年左右复查DSA或CTA示狭窄解除,血流通畅。392例(92.2%)患者术后脑缺血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有效解除颈动脉管腔的狭窄、改善脑血流、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不稳定性斑块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患者,行CEA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增加。随着CEA手术量不断增加,不断总结手术教训,加强显微操作训练,重视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的基础上,CEA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第二部分P4Hα1、MMP-9、Ⅰ型胶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目的通过对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的临床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这个因素是术后30天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讨不稳定斑块如何对颈动脉狭窄患者产生影响,本研究监测P4Hα1、MMP-9、Ⅰ型胶原在颈动脉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中的表达,探讨P4Hαl、MMP-9、Ⅰ型胶原表达的相关性及导致斑块不稳定的机制。方法选取CEA切除的颈动脉斑块30例做为实验组,根据术前颈动脉彩超检查及术中所见,将实验组分为两组,一组为稳定斑块,一组为不稳定斑块。取16例正常肠系膜动脉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肠系膜动脉取自普外科病人,所有病人排除了患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可能。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三组标本中P4Hα1、MMP-9、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P4Hα1、MMP-9、Ⅰ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P4Hα1、Ⅰ型胶原的表达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胶原参与了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及维持斑块的稳定性。P4Hα1在胶原的合成中起主要作用,而胶原的降解主要是由MMP-9参与的。斑块中P4Hα1、MMP-9、Ⅰ型胶原含量高低可以反映斑块是否稳定。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和退休问题成为重点。本文使用2011年和2013年CHARLS微观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新农
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在各种工程中推广使用。但近年来钢纤维锈蚀的问题慢慢显露,严重影响了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为摸清锈蚀后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时变规律研究,及解决钢纤维锈蚀对钢纤维混凝土桥梁承载能力影响程度的问题,本文开展了不同锈蚀程度的钢纤维混凝土强度变化开展理论与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开展了不同锈蚀方式的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得出了不同锈蚀
由于海洋灾害具有发生概率小、造成损失巨大的特点,传统的保险制度并没有覆盖海洋巨灾风险,目前应对海洋巨灾的手段主要有政府救援和社会各界捐赠,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为有效分散和管理海洋巨灾风险,本文基于巨灾风险区划,研究了海洋巨灾债券定价问题,主要工作如下:(1)海洋巨灾损失分布拟合。以占海洋巨灾损失绝大部分的风暴潮灾害为例进行分析,对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基本统计分析,针对数据厚尾性特征,运用POT模
目前,随着城市交通量不断的增加,城市主干道、快速路、环线上的高架桥、跨线桥的箱梁宽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三向预应力体系的运用,在梁体宽度增加的同时,箱梁顶板的悬臂长度、腹板间距也逐渐增大,以减轻结构自重来适应更大跨度的桥梁结构,这都会导致箱梁翼板剪力滞效应越来越显著。鉴于此,本文以箱梁在自重荷载下的剪力滞效应为研究对象,将原本仅适应于等截面梁剪力滞分析的比拟杆法拓展至变截面梁,并讨论了变截面悬
[目 的]研究地磁活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方面探讨其影响是否通过TLR4信号通路来实现,本研究将为临床在地磁爆发时提前对MI/RI进行防治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合并动脉瘤疗效的影响因素,帮助制定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9例BAVM合并动脉瘤并行介
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是将钢材与混凝土进行组合,两种材料协同工作提高了叠合构件整体的性能。因此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结构具备以下特点:承载力高、延性、抗震较好及比纯钢材构件的抗火性能好等,因此在建筑行业广泛应用。而碳纤维布作为廉价、且有效的材料,可以用于结构修复。本文基于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碳纤维布加固火灾后的钢管混凝土叠合短柱构件在受到轴向荷载时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介绍了有限
在滑动摩擦副上进加工合理的表面织构可以有效的改善摩擦副的润滑性能。但目前对表面织构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对表面织构诱导空化效应的研究还相对比较匮乏,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和直观的实验研究。因此论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两种方法对表面织构诱导空化效应开展研究。数值模拟方面,利用Fluent软件对建立好的表面织构流体润滑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从理论上研究空化效应对摩擦副动压润滑的影响,并在考虑空化效应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有效的内部审计实践在增强公共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作用:《2016年公共财务管理法》(《2016年PFM法》,《921法》)和《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2002年SOX法》)的作用。迄今为止,该研究显然尚未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在阿散蒂地区没有专门使用推论统计数据,而且在加纳一般也很少进行这种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本质上是新颖的。原始数据是通过结构化问卷调查获得的,这些调查问卷是针对故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膝骨关节炎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导致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甚至残疾成为制约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保守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且长期口服镇痛药物会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