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的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g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连续地震背景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反演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地震数据源于: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分中心提供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连续记录及INDEPTHⅣ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取得所有可能台站对的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和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观测台阵下方周期从6 s至60 s的Rayleigh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并且进一步反演获得研究区域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和莫霍面深度分布。短周期(6 s~14 s)相速度异常分布与地表地质构造特征吻合较好,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南北向转换带。而本文最重要的结果是周期大于25 s的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显示,以昆仑断裂带为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呈现与青藏高原截然不同的中地壳速度结构,反而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和川滇菱形块体速度结构相似。反演获得的剪切波速度在27.5km-45km深度的切片也明显地揭示:青藏高原的松潘甘孜地块和羌塘地块呈现均一的低速层;然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则呈现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的高速异常和四川盆地的高速异常相对应。这些结果为前人提出的青藏高原东北向台阶式增长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观测证据。与全球一维平均速度模型(AK135)相比较发现,本文测量和反演获得的研究区域内平均相速度和剪切波速度都比AK135模型慢很多,尤其是青藏高原的中地壳(25 km-40 km)剪切波速度显著低于全球平均速度模型。进一步的层析成像反演证实松潘甘孜和羌塘地块中地壳(27.5 km-45 km)呈现大范围均一的低速层,为青藏高原可能存在大规模中下地壳”层流”提供地震学观测证据。在祁连山脉的27.5 km-45 km深度观测到的明显低速异常体可能对应于该造山带下地幔岩浆活动导致的底侵作用,表明引起该地区地壳增厚的主要机制是来自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吸收由印度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所引起陆内变形的主要场所,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是检验和探索高原岩石圈变形机制的理想场所。虽然近年来的地球物理观测在该地区深部发现的
从厦门市民赞扬市领导中发现,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思想,着力推进人民监督政府和干部自省自律结合、领导就是服务同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安全等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当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使用单一频率模式工作或者进行高精度定位时,地球大气层中被电离的区域-电
最近有种看法,认为我们党有过三次思想解放。对此,中央党校教授周锡荣持有异议。 周教授说,有人把我党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划分为三次:第一次是1978年冲破“两个凡是”,掌握实
大量的研究表明,地球介质基本都是层状分布,而且为非完全弹性,用横各向同性(TI)粘弹性介质米描述地球介质的各向异性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常见的粘弹性体有Maxwell体,Kelvin-Voigt
近年来,随着观测精度的提高和观测台站的增多,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这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取得了飞跃的发展。GPS技术为地壳形变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为同震、震后
地球空间(磁层和电离层)对行星际和太阳风扰动的全球响应是空间天气变化因果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揭示地球空间天气基本规律的关键科学课题。本文主要运用全球MHD数值模
通过对设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在设计艺术教育史上取得较大成效的包豪斯学院的理念以及当代德、美两国
根据2011年音乐新课标颁布三年以来,地方戏曲实施的成效与问题,也针对调查的现状,笔者在形成原因和教育观念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进而提出: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同时促进
等离子体片高速流在磁层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机制以及与背景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利用搭载于Cluster四颗卫星上的磁场和等离子体观测仪器,对200